关于《生死场》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大庆日报讯(记者 白玉兰 实习记者 郝莹莹)这是一部表现北方黑土地苦难与抗争的小说。
1、创作背景:1934年6月到9月,萧红(23岁)在青岛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小说在1935年12月由鲁迅先生扶持作为“奴隶丛书”之三在上海容光书局自费印行。《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2、小说描写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和地理环境背景:和《呼兰河传》不一样,这部小说描写的村庄和人物都是虚构的,唯有时间和故事发生的年代是真实的。时间是“九一八”事变前后,具体说应是1931年前十年(第十章十年为据)到1934年。地理环境上说是哈尔滨呼兰县某个偏僻小(山)村里发生的故事。作者对地主无情剥削农民的批判,对农民软弱和奴性的批判,对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禁锢的批判……鲁迅先生对这部小说概括的评价是:“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3、关于小说的书名:书名最初叫《麦场》,后来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此题目更有一种震撼力,那就是鲁迅先生概括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这个书名在当时还有一种象征的意义,“九一八”事变,让整个东三省都变成了一个“生死场”,书中描写的生生死死,很多就是这场日本的侵略战争带来的灾难。当然,如果把这个书名外延的话,上升到一种哲学的命题,这也是困惑我们人类一个古老的话题——“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编辑:郭梁越)
热门推荐
更多>探访中国首个维和女子步兵班
重庆动物园白虎兄妹首次亮相
2014年10张暖心的新闻图片
印尼火山口夜晚散发蓝色光芒
图片故事:重庆61岁老人的黑天鹅情缘
青岛胶州湾部分海滩遭泄漏原油污染
国家地理读者最佳摄影作品公布
深圳地铁乘客闯入服务亭抡椅子砸票务员
郑州义工组织冬至请700环卫工人吃饺子
苏格兰湖面出现“飞盘”冰
重庆“光猪跑”迎冬至
南宁惊现梅花桩迷魂阵 100米盲道12个桩等你撞
成都86岁婆婆寒风中卖鸡毛毽为儿子赚医疗费
北京: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
安徽一家六口铊中毒浑身疼痛 疑遭投毒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12月13日—19日
各国美女长啥样?好奇女子请全球编辑P照片效果迥异
拍《绝地逃亡》翻艇 成家班摄影师葬身怒海


- 11部贺岁片更改档期 院线:挪一次档期漏一次气
- 《愤怒的小鸟》2016提前上映 躲避强敌《人猿泰山》
- 斯威夫特六周领跑美单曲榜 荣森下载夺冠
- 美版甄嬛传缩至6集 孙俪两集弄死个对手?
- 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九强名单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