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该学习谁?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用生命来著辽金史”的北大教授刘浦江走了,“布鞋院士”李小文走了,儒学研究泰斗庞朴走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几位老先生溘然长逝,化作了夜空中闪亮的星辰。
老先生们丰厚的学术素养、简单纯粹的人生态度,引人无限景仰。但景仰过后,也有不少人自责:扪心自问,先生们在世的时候,我们认真向他们学习过吗?或者至少认真看过他们的书吗?
细细想来,不要说这些大家学者,即便是身边的长辈,恐怕我们如今也缺乏足够的耐心向他们虚心请教——放下手机、平板电脑,与我们的长辈们好好聊一聊人生经验,好像越来越难。
何以如此?有人用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后喻文化”概念来解释,即在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无障碍流动的时代,由于年轻人学习新东西明显比老一代快,知识的传播将颠倒过来,变成年轻人向年长者传递。有人说,随着互联网革命的狂飙突进,现代社会正在进入“后喻文化”时代,不信请看——
人类的学习方式已经在悄然改变,年轻人遇到难题首先不是询问老师或父母,而是问搜索引擎;反倒是长辈们纷纷戴起老花镜,凑到屏幕前,一字一句地记录着年轻人的“口授机宜”。有人据此展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将成为美好的古典童话。
果真如此吗?恐怕也未必。不管对于年轻人还是年长者,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个工具,它带给人们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也往往碎片化、泥沙俱下,无法代替人们进行完整知识体系的梳理,更不能教给人们正直、善良、勤奋、勇敢等品行。或许,未来人们不会再向亚里士多德学习物理,但面临人生的困惑时,恐怕还要回到苏格拉底的思考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后喻文化”时代,或许永远只是构想。
其实,不管未来科技如何进步,知识如何更新,人类社会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仍遵循着古老的法则,比如道德、伦理、经验、品行等等。年轻人要向长者学习的道理,肯定永远不会过时。(长 余)
让新闻有深度,让思想有温度,新华网微信公号(微信号:newsxinhua)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扫一扫,打开世界新大门!
热门推荐
更多>娃哈哈接班人宗馥莉低调出席浙江省政协会议(图)
吉林长春女孩雪地表演钢管舞
国门守护人极寒天气雪地奔袭
山东邹城:世界最重跨铁路转体桥成功转体合拢
医生拎着吊瓶为患者拍片
土豪500万买直升机 为防鱼被偷
沪指暴跌7.7% 创7年最大单日跌幅
CBA全明星赛在国家体育馆举行
哈尔滨“无声”餐厅:为聋哑人组建的爱心驿站
长江福北水道沉船事故仍有20余人失踪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1月10日—16日
北京市开展处置多点连环恐怖袭击实战演练
中国援非抗埃医疗队首批队员回国抵渝
长江福北水道沉船事故仍有20余人失踪
广西一大排档煤气罐爆炸已致6死19伤
小米旗舰新品发布会在京举行
女工头被撞身亡 丈夫含泪给工友结薪10万
长沙街头现反腐败漫画 城管称过于负能量


全球乳业陷困境:不止中国“倒奶”


- 48岁周海媚娇艳如少女 30年惊艳角色全回顾
- 田亮发声明否认森蝶攻击大小S 已向警方报警
- 春晚语言一审毙两节目 哑剧成二审重点
- 2015年将实施的影视新政 一剧两星、限外令等均在列
- 周杰伦不签婚前协议 砸195万欧洲办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