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共建温情乡土中国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嘉宾小传
赵法生,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研究儒学与儒教现状,出版专著《原始儒家人性论》,在《中国社会科学》、《孔子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绘图:石向阳
编者按
80多年前,梁漱溟就指出,中国乡村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破坏和伦理失调,所以他意图通过文化重建来振兴乡村。80多年后,一批儒学家从书斋走向农村,在乡村开设儒学讲堂,希望借助传统儒学在乡村的复兴,来重建乡村文化的教化体系。儒家传统文化能否完成其现代化转变?在当代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过程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汲取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建和谐美满的乡土中国?本期对话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赵法生进行了专访,他长期关注儒学研究,并组织力量在山东一些农村地区开展了乡村儒学教育实践。
主持人:本报记者蒋培玲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赵法生
1 乡村人文价值生态出现衰退
主持人:近几年,“国学”升温,很多人在尝试复兴儒学,但基本都在知识分子的学术圈,你为什么选择被认为文化并不繁荣的农村呢?
嘉宾:因为农村最需要传统文化。中华文明被称为乡土文明,传统乡土之所以文明,是因为它曾经是儒家文化的沃土,祠堂、宗族、家谱、家庙、家训、家礼等,构成了传承数千年之久的乡土文化体系,培育了传统乡村忠孝仁厚的风俗,成为中华文明生命活力经久不息的源泉;私塾、乡绅、耕读传统和告老还乡制度使得乡村成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蓄水池,成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乡土社会的典型。比如范仲淹、朱熹等历史上的大儒,告老还乡之后都在家乡兴教育、做慈善、建书院,反哺农村。
然而,近代以来,具有数千年历史的自治的、礼让的、温情的乡土不见了,那个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渐趋干涸了。与之相伴随的是乡村传统文化生态的衰退,并进一步导致了乡村的传统人文价值的弱化。
主持人:当前农村文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哪里?嘉宾:现在乡村的问题有两个,传统伦理趋于消解,现代法治尚未建立。许多农村人比过去富了,但是不孝敬老人的现象却明显多了;和睦敦厚的邻里风气淡了,各种刑事案件却不断上升。过去,一户人家出了一个囚犯,全家人都抬不起头来,有的家庭或者从此从村庄消失,闯关东去了。现在,道德压力和约束力都在日益衰减,维系着数千年乡村自治的道德底线正在垮塌,乡村仿佛被现代文明和传统道德同时抛弃。年轻人想方设法离开这里到都市寻找乐土。但是,农民工的身份使他们很难融入城市。数亿农民工游离于城乡之间,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严峻的现实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重建被破坏的乡村文化生态,重塑乡村的人文价值和教化体系,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没有了价值的乡村是不会和美的,更不可能完成现代转型。那么,儒学有没有可能从它的发源地再出发,为乡村文明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我们当初开始乡村儒学的想法。
目前,尼山圣源书院有一批学者和义工在从事乡村儒学实验,其中不少人出生于乡下,对农村有一种天然的眷注与情怀。我们希望通过儒家教化,来促进乡村的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建设。
2 从孝道入手重建乡村教化体系
主持人:在此过程中,您选择孝道作为突破口,原因是什么?
嘉宾:到现在的农村问题非常多,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家庭伦理失范,而家庭伦理失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孝道问题。
居家养老仍是当前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对儿子孝心有很重要的依赖。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村里老人住的房子是最差的,被称为“老人房”。一些村干部说,如果老人还能下地干活,境况还过得去,一旦失去劳动能力,就会被看成是家庭包袱,其境况可想而知。有的人连赡养费也不愿给老人,甚至村里一些先富起来人的老父老母也处境惨淡,富裕了也不愿意给自己的老父亲缴纳每年几十块钱的医疗合作基金。孔子曾经感叹“不敬何以别乎”,有些人把养老人与养牲口看成一回事,但是,一旦拜金主义在大脑里占了上风,人们就会宁愿养牲口而不养老人。牲口可以卖钱,养老人却要赔钱。对老人非打即骂的事情屡见不鲜。
中国的父母愿意为儿女付出一切,尤其是农村的老人。当他们老了之后没有劳动能力,油被榨干、一身是病的时候,这时候抛弃他们,任何人都会绝望。加之目前社会还没有给农村老人提供一个完善的养老系统和保障。在这个现状下,农村老人的养老靠什么?农村老人的养老全凭儿女的孝心,他们的社会保障就是儿女的孝心,如果儿女不孝,乡村老人就会陷入老无所依的境地。
3 仁爱始于家庭传统文化有现代价值
主持人:有人认为儒家文化过于强调道德,较少提倡法制,儒家纲常伦理不适合现代社会,你怎么看?
嘉宾:儒家有些内容已经过时,尤其是与政治相关的部分,无法适应民主法治的要求。但是,儒家主要的道德思想,尤其是父慈子孝、夫妇和睦、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和修身做人的思想,依然为今天的国人所需要。
近代思想史的一大误区是将儒家道德与自由平等观念对立起来。其实,自由平等是政治权利,长幼有序是人伦道德,二者并不矛盾,因为人不可能只有政治身份而没有家庭身份。比如,我和我的祖父,到底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从政治权利上讲是平等的,但是,从家族辈份上又不平等,我应该尊重他,给他鞠躬,让他先坐下。把政治和人伦问题混为一谈,以政治权利的平等否定人伦辈份的差异,进而否定一切传统人伦道德,这就搞乱了整个民族的思想价值系统。
农业文明孕育了儒家文化,但是儒家文化绝不仅仅适用于农业文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最早完成现代转型的亚洲国家,儒家文化反而保留最多。因为没有全面否定传统,人心有所依托,现代转型也比较顺利。
从社会组织体系看,如果文明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家庭就是基础,家庭细胞之上才有宗族、村庄、学校、政府……如果家庭紊乱了,这些更高一级组织不可能有效运行。
儒家最重视家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家和万事兴”,认为爱始于家庭,培养一个好公民应该从家庭美德开始。
4 家风改变村风,村风带动善治
主持人:试验进行两年来,效果怎么样?
嘉宾:刚开始效果不明显,有些老百姓嫌太频繁。刚开始全部是老人,中青年人都没有,后来发现只要有人来听就有效果,文化是可以传播的,80岁的老太太听了回去之后可以给孩子们讲。
在春节,四个小组长发动群众,发现群众情绪很高,说他们村里变了,孝亲敬老完全不一样了。
参加听课的村民也逐渐增多,从开始的数十人到一两百人,范围也从一个村子逐渐辐射到周围几个村子。两个腿脚不好的老年人经常拄着拐杖参加听讲,那个眼睛快要失明的老乡每次都摸索着来到教室,并且跟着老师大声唱起孝道歌曲。
一年来的学习完全改变了村子的风气,婆媳纷争每个家庭的头疼问题,有的媳妇甚至打骂公婆,这样的现象现在已经没有了,代之而起的孝敬老人的风气。村里孝亲模范越来越多,东野村61岁的孔庆珍下地劳动时不慎把腰摔伤了,住院期间儿媳妇一直伺候在床前,端屎端尿,病友们都以为是她的闺女。她刚出院就坚持来听《弟子规》,因为走动不便,儿媳妇就蹬着小车将婆婆送过来。酒后骂街曾是村子的一大风景,开展儒学教育以后,乡亲们发现这一奇特风景也不知不觉消失了。以邻为壑乱倒垃圾的少了,人们宁愿往前走几步将垃圾倒进坑里。
本来讲的是家庭伦理,家风好了,村风也变了,助人为乐也在成为村民的新风尚。收电费的人说,这个村没有一个人欠费,其实以往不是没钱,只是找个理由不想交。以前改造电网伐树,群众会打成一团。去年,村里电网改造,伐了300多棵树,没有一句怨言。听多了,村民就开始讲理了,村庄的公共事务也好管了。
乡村治理和社会治理,人伦底线是根基,家庭伦理是基础,没有这个东西,社会很难稳定。做好家庭伦理的教化,不仅有利于家庭稳定,也有利于社会和谐,这种规律在传统社会起作用,现在也起作用。
5 建设“富而好礼”的理想乡村要靠多方主体良性互动
主持人:通过复兴儒学您希望建设一个怎样的理想乡村?
嘉宾:首先,建设一个“富而好礼”的乡村。孔子说过“贫而好乐,富而好礼”,现在的乡村基本很富裕了,所以“贫”没有了,但是富起来的农村却没有好礼。一些80多岁的老农民,他们的修养可能比现在大学生博士生都要好,传统老农身上有一种君子风范,费孝通、梁漱溟都曾发现,中国的农民“伦理情意重,向上之心强”。但是年轻农民身上没有,那种讲诚信、勤劳、有礼、淳朴的人格魅力没有了。
第二,建设“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乡村。一个好的农村,一定是老人得到很好的照顾,孩子们能够得到很好的教育,整个社会是和谐的诚信的,幸福的。
第三,新的理想农村一定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农村。传统有其借鉴之处,但也并非一切都好。既然是在当代复兴,必然要面临现代转化创造性发展的问题。儒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人格教养,要和现代法治结合起来。这样的农村,既有法治的基础,又有伦理的基础,这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主持人:“乡村儒学”模式是否可以在更大范围推广?
嘉宾:优秀儒家文化给农民以人生意义,给农村以人伦秩序,这是目前乡村最需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力量,活一辈子会很没劲儿,没有动力,就像汽车没有马达一样,也不会有幸福。现在农民追求金钱,但是相应的能力却不够,个别农民会流于“鼠窃狗偷”。传统文化让农村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良性人伦秩序。乡村儒学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也初步形成了一套教化方式,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推广的条件。要想保证推广的效果,首要前提是形成一个良性机制和模式,我们的体会是要走“书院主导,政府支持”的方式,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志愿者的主动性和能动心,避免搞成形式主义,使得政府、学者、志愿者各自发挥优势。
一方面政府要支持,资金、场地等。我们现在七个讲堂,有的是借的厂房,有的是小学教室,有些是村委会办公室,有个是有企业赞助10万元在村里面建设一个。基督教有教堂,佛教有庙,道教有观,乡村儒学讲堂也需要一个地方。
另一方面,政府支持之外,必须由学者和志愿者来担任教化工作。古代的书院都是由政府建起来后就不管了,然后交给儒者主持,如岳麓书院、白鹿书院等都是这样,所以能够培养出大儒。乡村儒学也是这样,政府支持和宏观指导都是必要的,但要发动学者和志愿者来做,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做成政绩工程,不能形式主义、走过场。对老百姓是真心还是糊弄他们,是能够分辨的,只有真正认同传统文化,真正对农民、农村有感情,要不然白搭。
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共建温情乡土中国汲取传统文化精髓 共建温情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