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面提速:"文化航母"破浪前行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原标题:“文化航母”破浪前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面提速
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漂洋过海,在近邻韩国的舞台上,继续播撒友谊之花;纪录片新宠《河西走廊》在央视播出后,社会反响始料未及;地处敦煌的丝绸之路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工地,一派繁忙景象;遍布全省的“乡村舞台”“文化集市”建设如火如荼,恰似一树繁花……
两年来,我省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文化“一号工程”, “一把手”统筹引领,“一盘棋”谋篇布局, 以“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宏伟构想,谱写独具甘肃特色的文化乐章。
为“文化大厦”筑牢基石
甘肃文化资源广博丰厚。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甘肃人民守着文化“富矿”过着“穷日子”。
2013年5月21日,我省全面启动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以具有世界影响、国家价值、显著特色、不可替代、具开发潜力的代表性文化资源为重点,用两年时间,全面普查、盘清、评估认定全省文化资源类别、级别、形态和总量,最终建立《甘肃省文化资源名录》和《甘肃省文化资源分类分级名录》,建立全省大型电子文化资源数据库,向社会免费开放,立志在盘清文化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做心中有数的“发家致富”人。
同时,我省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搭建学术支撑平台,根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十三板块”,共形成由14个专家组、28位首席专家和177位分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力求“智力”开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产量、产值、产能的最大化。
2013年6月25日,我省整合国有文化资产,组建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自行搭建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和杠杆作用,切实解决文化产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差等瓶颈问题,为文化产业发展“加油助力”。
甘肃出品更有“中国范儿”
这两年,有很多日子值得铭记——
2014年3月18日。这一天,历时一年、九易其稿,精心编制的《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敦煌,这颗享誉世界的丝路明珠,既以“一会四区”绘就未来敦煌“最美蓝图”,也将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以“龙头”引领的昂扬气势,勾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璀璨闪光点,让古老敦煌散发时代魅力。
2014年6月22日。这一天,在时隔27年之后,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庭”迎来甘肃的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5个新成员。甘肃的世界文化遗产点也由此前的2处增至7处,与北京并列居全国第二。
2014年8月31日。这一天,位于敦煌的世界文化瑰宝——莫高窟迎来新的历史节点: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对外运营,以全新的预约模式和“数字体验+实体洞窟”的双重参观模式,跨入“数字敦煌”新纪元……
这两年,有很多亮点值得书写——
认真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关于陇东南先秦文化保护的多次批示精神和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的批示要求,完成《陇东南地区先秦文化资源调查评估报告》,启动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重大项目;
我省10处大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会宁、南梁、两当3个党史教育基地列入国家级教育基地,皋兰什川梨园被吉尼斯认证为“世界第一古梨园”,科技部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策划实施 “历史再现”工程,到2020年,使我省各类博物馆总量达到1000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到6000处左右,由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转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强省……
这两年,甘肃的文化“出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中国范儿”。
“文化味道”在陇原飘散
纪录片《陕甘星火》入选“第20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电影《云中的郎木寺》获“第六届欧洲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优秀原创故事片影片大奖,电影《甘南情歌》、陇剧《西狭长歌》、歌曲《老百姓的爱》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我省著名诗人、甘肃日报社《兰州晨报》记者叶舟斩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这两年,我省全面实施“十个一”文化建设工程,“纪录片大省”建设渐入佳境,“敦煌画派”浮出水面,“西风烈·绚丽甘肃”原创歌曲大赛佳作连连,“西部影视剧本工程”广受关注……
我省不仅首次系统抢救出版了甘青川民间苯教文献的重大学术工程《甘肃青海四川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该书还首次作为国礼,在李克强总理出访英国时赠予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
公共文化建设从“惠民”出发,一路高歌——
文艺院团“一院一场”建设, “千台大戏送农村”“图书漂流”等主题流动文化服务项目,广电“户户通”、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将文化惠民落在实处;
首开“银艺合作”新模式,以10元、20元的低票价观看我省文艺院团20年来创排的55台优秀精品剧目,广大老百姓直呼“过瘾”;
全省各地整合并投入资金2亿多元,省财政统筹整合中央农村文化专项资金3000万元,为全省1228个乡镇购买5000场公益性演出,精品文化离老百姓越来越近;
依托覆盖全省农家书屋和新华书店发行网点,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文化集市”,打造农村“富民”产业,积极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启动全省“乡村舞台”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16023个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搅热”陇原乡村广大农民文化生活。
“金字招牌”引来真金白银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这两年,我省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块“金字招牌”,实施“大招商,招大商”工程,使甘肃成为文化的“投资热土”,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深圳华强科技集团、中广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纷纷来我省投资。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合同金额达1545.3亿元;2014年,仅前三季度,签约合同金额就达1490.76亿元,到位资金达185.59亿元。
这两年,我省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历史机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点城市为依托、旅游精品景区为核心、周边知名景区为辐射、大景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迎来全省旅游业的“美好时代”。2013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0亿元;2014年,接待游客1.26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80亿元,双双再创新高,同比增长均超25%以上。
这两年,我省深化跨领域、多界别的深度融合,在“数字敦煌”、智慧旅游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全国率先研发出百亿级像素的文物三维实景采集机器人“敦煌小子”,用数字化技术还原文物和文化遗产,以科技助力文化产业。文化与金融、文化与体育、文化与中医药等行业的广泛、深度融合,也频传喜讯。与此同时,我省着力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夏河藏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2013年,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05.8亿元,增速35.6%;2014年继续保持快速上扬态势,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32.91亿元,增速达25.65%。(记者 施秀萍 李满福)
热门推荐
更多>- 湖北利川:神秘的土家族崖墓 探访拉萨江苏实验中学 推行双语教学模式 广西桂林现空中棚户区 铁皮加盖“空中楼阁” 安徽黄山现巨型“太极八卦图” 济南女司机酒驾撞9节护栏 遇交警先摆剪刀手 成都航空高校校花 制服照VS生活照彰显不一样的美
- 陕西灭门抛尸案嫌犯落网 为钱杀一家三口 中国超模大赛落幕 北京姑娘斩获前三甲 春来唐家河 景区喜迎客 河北两残障男子互为手眼 14年栽树万棵荒滩变密林 广西贵港一民宅塌陷 形成深四米大坑 重庆帅气交警遭众多女子围拍致交通拥堵(组图)
- 云南一处水电站放水 村民集体下河捞鱼 江苏徐州:百余名城管全副武装清理“钉子户”小贩 新加坡民众悼念李光耀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会见日本执政党代表团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会见中国日报社社长朱灵一行 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主席茹科夫抵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