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铁路线背后的设备“创新专家”

来源:光明网
2016-12-05 20:54:10

光明网讯(刘超)年关将近,春运的大幕即将拉开,在繁忙的春运铁路线背后,有一批人在铁路线两旁默默为回家的人们保驾护航。“这几天是这一季大修的最后几天了,我们为春运做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了。”信恒均告诉光明网记者,作为一名宜昌铁路线上的机械修理工,信恒均每天的工作就是维护铁路、修理相应的机械。

接受采访时,记者注意到信恒均双手略显局促的交叉放在桌上:老树皮般粗糙手面密布着一些黑色的褶皱,十指关节凸出,据他所说,这其中的两个手指已经不能弯曲了:“其中一个现在里面还有一条钢丝呢。”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双双“难看”的手保障的铁路的安全运行,为“中国速度”的诞生与成长保驾护航。有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铁路里程已经达到12.1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位。

“我们的‘战场’就在铁路线上,保养的不到位就是我的失职,更会是我的耻辱。”

“土办法”的大功用

“手难看点没啥,只要没废掉就还能干,真正让人心疼的是费钱、费时和浪费人力啊。”常年与机械、钢材还有机油打交道的信恒均,手上布满了细小的伤口,“每天进出宜昌东站的列车多达188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铁路的养护工作,时间丝毫浪费不得,这可关系着铁路的安全与准点运行”

1988年高中一毕业,信恒均就进入了铁路系统,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铁路上的养路工人,“其实要说起来我们家算是铁路世家了,我的爷爷就是一名铁路后勤工人,我父亲是一名铁路警察,我当铁路工人是料想中的事。”

1995年,信恒均开始从事铁路养护设备的维修工作,一干就是21年,在专业20多年里,他完成了36项技术改造,节约养护成本以及创造效益数百万元。

“有些改动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些‘土办法’,但就没有其他人想到或者说愿意去想。” 宜昌东线路车间党总支书记张登清很是感慨,“这些办法虽然看起来‘土’,但是作用一点不比那些花大价钱引进来的设备小。”

道岔也就是铁路线上俗称的“岔路口”,可以让火车从一个轨道驶入另一个轨道,可以想象,这一段交汇的轨道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路段之一,其中道岔翼轨的打磨更是对火车的平稳同性有重要作用。

“我们一般都用角磨机人工打磨,但是这样不仅劳动强度大,效率还不高。”信恒均指着铁轨上两侧说,这样的打磨只能打磨翼轨的表面,侧面还有靠近边缘的一些地方打磨不到,设备的质量也就难以控制。

“国外倒是有相应的翼轨打磨机,但是一台就需要12万元。”信恒均听了价格大感肉痛,“有了12万能多干多少事啊,难道非得花这冤枉钱吗?”

好自己琢磨的信恒均找了一台旧的角磨机整天在一旁敲敲打打,其他工友看了都很好奇他在干什么,“我做出来了!”工友们的好奇心很快得到了满足,信恒均在调整了绍伦天的构造和方向之后,终于用手中现有的设备自己组装出了翼轨打磨机。

“我就说这12万可以省下来嘛。”信恒均很是高兴。

想“偷懒”带来的灵感

“想省钱其实只是一方面,其实这些设备改造他多少也有点想偷懒的想法。”张登清开玩笑说,“他们的工作确实很辛苦,这些改进以及创造一定程度上也逼出来的。”

信恒均也乐呵呵的承认有这方面的考虑:“很多时候人工成本才是最高的,我不仅想自己‘偷个懒’,也想让所有在一线的职工在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的同时一起‘偷懒’。”

多年以来,铁路路基换填工作是最让信恒均他们头疼的事情。路基换填施工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人工换填方式,工人们用铁锹把道砟石(铺铁路的碎石头)装在一个个柳条框内,搬运到离换填地点最近的路基,将原有的铁轨路基挖开后,再把一筐筐道砟石填进去,十分耗费体力。

“这些都要人工完成的,一般人搬几筐下来就会感到两个胳膊不是自己的了,换填一次,很多人就要累趴下一次。”怎么才能减轻这么多工友的负担呢,信恒均开始琢磨起来。

【大国工匠】铁路线背后的设备“创新专家”

“毕竟我也没学过什么设计,刚开始想了好久还是没有丝毫头绪,后来突然看到货车卸货的样子,就开始和所在工段的副段长讨论起用小车推道砟石可行性。”信恒均他们说干就干,5天内就拿除了一台奇形怪状的小推车。

这个小车前后左右和下部都可以打开,工人只需要将道砟石装上去,然后顺着铁轨推到要换填的地点,然后打开前后左右以及下部的挡板就能自动填满挖好的路基,经过三次改进,这个车每次可装满相当于500筐的道砟石,10分钟就可以完成过去1个多小时的工作量,工人们都把他成为“卸砟神器。”

“想偷懒有时候也是有好处的。”张登清笑着评价。

“现在我还能坚持,以后呢?”

尽管是“铁路世家”,一门三代都在铁路线上工作,但是对于自己孩子未来的选择,信恒均还是没法捉摸:“现在的孩子想法和咱们都不一样了,虽然我也挺想他能进铁路系统的,但谁知道他自己怎么想呢,还是尊重他自己的想法吧。”

如果说对于孩子没能或者不想“子承父业”,信恒均还只是感到有些许遗憾的话,那么对于整个行业缺乏年轻人的现状,他已经是忧心忡忡了。

“你看现在我们检修班就只有我们三个人,很多时候都轮不过来,智能咬着牙连轴转。”信恒均指着身边的两位工友告诉光明网记者,“你看他们俩,一个80年,一个82年,也都是30多岁人了,新人大多不愿意来这里了。”

事实上,不时是会有一些新人被分配到信恒均坐在的检修班组里的,但大多没能坚持下来。“就像上一个小伙子,几个月就走了吧。”信恒均感慨的说,他们这个工作太脏太累,现在的年轻人都看不上了,“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大国工匠】铁路线背后的设备“创新专家”

他伸出双手告诉光明网记者,干他们这行,直接都会尽量的短,“没办法啊,机油会渗到指甲缝里,留长了,洗都洗不掉,本来就满身都是油污,手也整天脏兮兮的,那就真没法看了。”

“其实也不怪现在的年轻人,说真的,我也有感到很累想离开的时候,但是转念想想,这么多年了,这些设备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怎么舍得离开呢。”信恒均边擦拭着身边的机械边对记者说,“没别的说的,就每天看着一节节货车从我维护的、铺设的铁轨上过去,心中特有成就感,也就不觉得累了。”

在记者离开的时候,信恒均和他的工友们又在准备今晚12点的铁路换修工作了,他们需要一直干到早班列车发车大概早上5点左右。

“我有时候觉得我还年轻着,还能干些年,总会有人来接班的,你们说呢?”信恒均在门外向记者挥手告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