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这四年

来源:南方周末
2016-12-22 16:38:15
分享

创新大国外交

习近平邀请奥巴马在瀛台一边散步一边交流。奥巴马说:“今晚,我最全面、深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执政理念以及您的思想。”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后,习近平把出访的第一站定在了俄罗斯。

2012年,普京在总统大选中胜出后,将中国作为第一批出访国家。习近平的首次出访定在俄罗斯,既是一份回礼,也是中俄在彼此的对外政策中互为优先方向的实际表现。

过去四年,习近平与普京共见面20次,平均下来每两个半月见一次,普京无疑是与习近平交往最为频繁的外国领导人。而俄罗斯也是习近平出访次数最多的国家,4年内5次出访。

2014年2月6日,中国春节还未结束,习近平就赶赴索契出席冬奥会开幕式。事后,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习近平回应道:“中俄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我和普京总统是老朋友了。按照中国人的传统,邻居和朋友家里办喜事,当然要来贺喜,同俄罗斯人民共襄盛举。”

2015年5月9日,习近平出现在红场阅兵活动的现场,同俄罗斯人民一道庆祝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

在此次红场阅兵式上,所有人都注意到,俄中领导人在阅兵期间多次通过翻译进行交流。据《共青团真理报》报道称,电视镜头9次展示了普京和习近平交谈的场景。《日本经济新闻》分析认为,坐在普京总统身边参加红场阅兵式活动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为“主角”而且两人谈笑风生的情景,给人留下了中俄关系蜜月的印象。

仅次于普京,过去四年习近平与奥巴马见了9次,其间两次出访美国。其中,习近平2013年第一次访美时机、地点、形式,都极为特殊,被认为是两国外交形式上的一次创新。

习近平与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安纳伯格庄园首次会晤。6月7日到8日两天里,两场会晤,一次晚宴,一起散步,两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加起来超过8个小时。在草地上散步聊天时,有随行的记者甚至听见,习近平和奥巴马似乎还聊起了“各自的体育爱好”。

双方这种不打领带、轻松自由的外交方式在之后的交往中得到延续,几乎每一次都是长达八九个小时的深入交流。

奥巴马2014年11月访问中国时,被请进了中南海,在瀛台与习近平一边散步一边交流。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原定90分钟的宴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原定30分钟的茶叙,持续了近1个小时,直到夜里11时多他俩才挥手告别。有报道称,奥巴马说:“今晚,我最全面、深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执政理念以及您的思想。”

习近平2015年9月第二次访美时,依旧是一场不打领带的小范围会晤。被习近平主席称为“白宫秋叙”的元首对话,延续了“庄园会晤”和“瀛台夜话”的轻松氛围,加上第二天的大小范围会谈等一系列互动,两国元首交流和共同活动时间约9个小时。

正如习近平在与奥巴马2016年的首次会晤中所说的那样,如此密切深度的畅谈,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话协商积极寻求解决彼此间的分歧,或以建设性方式管控敏感问题,避免误解误判和矛盾升级,防止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大的干扰”。

对于交往成果,习近平也曾有过点评,“在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方面取得不少早期收获”,但他也进一步表示“现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目标是清楚的,我们不能让它停留在概念上,也不能满足于早期收获,还要继续向前走”。

四年来,习近平还在国内与美国总统、政要及商界人士举行了34次会见。

在与欧洲国家交往的过程中,法德两国的领导人与习近平交往最为密切,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理默克尔,都与习近平见了6次。另外,习近平都曾出访两国,其中出访过法国两次。

在双方推动下,中德双方宣布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而中法不但开创紧密持久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而且视两国关系为各自外交优先取向。

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访问。英国的高规格接待显示中英关系全面升温,从官方表述中可以发现,两国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发展睦邻友好

习近平发现一个巧合:“玄奘当年取经到过那里。古吉拉特邦是莫迪总理的家乡,也是甘地的家乡。玄奘回国,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西安是我的家乡。可见中印两国文化的联系。”

习近平高度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务实合作的关系。回顾习近平与周边国家的互动,印度占据了特殊的位置。

过去四年里,习近平与印度的政府首脑、政要互动的次数多达18次。

一个有意思的安排是,2014年9月,习近平访印期间,应邀到了印度总理莫迪的家乡——古吉拉特邦,莫迪全程陪同。

当时,习近平发现一个巧合:“莫迪总理特别给我介绍,玄奘当年取经到过那里。古吉拉特邦是莫迪总理的家乡,也是甘地的家乡。玄奘回国,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西安是我的家乡。可见中印两国文化的联系。”他当时发出邀请,欢迎莫迪到西安访问。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源头。之后莫迪访华,第一站选在西安。印度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核心国家,莫迪的西安之旅可谓意味深长。

在周边国家中,韩国与蒙古两国的政府首脑和政要,也与习近平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其中习近平会见、接见蒙古国政要13人次,韩国政要14人次。

东南亚近邻越南、马来西亚、老挝,以及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摩擦的菲律宾,与习近平互动的次数,较为悬殊。

过去四年,习近平与越南客人互动了9次,与马来西亚客人互动过11次,频率都是在稳定递增,而菲律宾与习近平真正有互动还是在2016年,之前除了2014年的简短交谈外,几乎是零互动。

邻国中,自2012年“购岛风波”以来,中日关系趋冷,高层交往受阻。直到2014年,习近平才应约与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第一次正式会见。

之后习近平应约和安倍每年都见了一次,但都是在国际会议中相遇,2015年是在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期间,2016年是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

仔细盘点习近平的会客名单,除了上述熟悉的名字,还有一些中国人不太熟悉的名字占据了一大半的位置,而这些国家几乎都是位于“一带一路”上的关键国家。

习近平访问的一些国家,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到访。例如2016年访问捷克,是习近平首次以国家主席身份访问中东欧国家,也是两国建交67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捷克。

自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中国已经和61个国家提升了伙伴关系层次,一张遍布全世界的伙伴关系网络正在形成。

“一带一路”由蓝图走出

“一带一路”延续了两千年前的精神内涵,但不再是商队、商船和骡马,而是一系列横穿中亚和环绕东南亚的铁路网、公路网、输油管线路以及港口的宏伟计划。

回顾习近平的外交轨迹,与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高度重合——中亚、南亚、东欧、西欧。

过去四年,“一带一路”无疑是习近平外交中的关键词,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彩篇章之一。61个与中国提升伙伴关系层次的国家中,有25个国家就是“一带一路”沿线的相关国家。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

当时,“新丝绸之路”的说法,仅仅是唤起了人们对沙漠商队、古代商船以及舶来品贸易的浪漫联想,很快,这个从历史中走出来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一带一路”延续了两千年前的精神内涵,但不再是商队、商船和骡马,而是一系列横穿中亚和环绕东南亚的铁路网、公路网、输油管线路以及港口的宏伟计划。

2013年11月,“一带一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被确定为国家战略。2016年3月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专门设立了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意味着在未来5年,“一带一路”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战略任务。

截至2016年12月,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表达了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中国已同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就如习近平早前所言:“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在访问过程中,习近平不仅介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努力将其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实现对接。比如,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与俄罗斯联邦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整个“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成立,以及丝路基金的设立。

亚投行成立之前,中国就曾表示,在美日没有加入的情况下,中方的初始出资额可以达到总股本的一半。没料到申请加入的国家远超预期,最终中国的股本金占亚投行总股本金的30.34%。目前,中国的首笔11.91亿美元股本金已缴付到位。除按期缴纳股本金之外,还将向银行即将设立的项目准备特别基金出资5000万美元。

四年里,“一带一路”已经从蓝图逐步变成了一条条看得见摸得着的“路”。各国的呼应程度令许多外国专业人士表示惊叹。

在蒙古,严寒中,工人正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郊外忙碌着,这里是乌兰巴托至贺西格新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在蒙实施的标志性工程。

在巴基斯坦,被称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已有不少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融资。

在白俄罗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标志性项目中白工业园全面动工。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吉乌铁路“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项目已经竣工通车。在塔吉克斯坦,“瓦赫达特—亚湾”桥隧项目一号隧道贯通。

在印度尼西亚,中国青山集团投资的不锈钢产业链项目一期已成功投产,二、三期项目正在投资建设,印度尼西亚不产不锈钢的历史从此翻页。在老挝,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开发的老挝南欧江梯级电站项目已实现首台机组发电,是老挝国家能源战略关键项目。

美国《外交政策》近日刊文称,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是一个包含两个部分的宏伟蓝图,其目的是深化欧亚、印度洋地区和欧洲的贸易往来。这项雄心勃勃的宏伟计划显然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贸易发展,但也扩大了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习近平回答美国《赫芬顿邮报》:“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不仅仅谈合作,习近平的外交中,“分歧”也是一个关键词,但是放在不同的语境下,习近平对待分歧的态度也有明显不同。

与美国的互动中,分歧提得最多。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政要及商界人士举行了43次会见,其中26次都涉及如何管控分歧的议题。

整理双方交流议题,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分歧与摩擦主要集中在海洋权益、岛屿争议、南海、台湾、涉藏、网络安全、人权等问题上。

但是,“一个家庭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中美两国难免会存在一些分歧”,习近平认为从中美关系的全局把握,“两国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双方合作始终是主流”。

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这两个‘大块头’不合作,世界会怎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在关于中美关系的担心中,“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高频词。修昔底德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的名字,他曾总结了大国崛起中的规律,认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美国《赫芬顿邮报》在采访习近平的过程中,就把这个担心抛给了他。对此,他答道:“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一年后,在美国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习近平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回顾四年,中美领导人之间频繁互动,如何有效管制分歧,双方已经有了默契。

同样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中国与邻国虽然存在分歧,但从未放弃对话的渠道,正如习近平所说:“把合作谈起来,一时难以谈拢的可以暂时搁置。”

2016年,通过接待杜特尔特总统访华,中菲就全面改善中菲关系达成重要共识,这标志着南海问题重回两国对话协商解决的正确轨道。

但是,也有些分歧是习近平坚决直面的。2012年日本爆发钓鱼岛“购岛”风波,2013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使得中日关系降至冰点。

对于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华罪行、更改二战定论等言行,中国立场坚定,一方面,宣布“防空识别区”,并将突破“第一岛链”的演习常态化,展示了中国的能力与决心。另一方面,将钓鱼岛水域的执法巡航常态化,但始终坚持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钓鱼岛争端,保持中日关系大门的敞开。

2014年11月7日,中日公布四点共识,双方承认“围绕钓鱼岛等东海海域近年来出现的紧张局势存在不同主张”。

在随后中日元首的短暂会面中,习近平也强调了中国的底线,“历史问题事关13亿多中国人民感情,关系到本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大局,日本只有信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和‘村山谈话’等历届政府作出的承诺,才能同亚洲邻国发展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

2015年5月23日,在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时,习近平再次重申,“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