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化机制推动绿色转型

作者:毛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01-05 15:40:37

近年来,“买卖空气的生意”——碳排放权交易逐渐走进公众视野。经历了“两省五市”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先行试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酝酿走向全国。2017年,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即将拉开大幕。

截止到2016年9月,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量已达1.2亿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超过了32亿元人民币。全国碳市场全面开启后,预计将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改变世界碳市场格局。

市场化机制激励节能减排

“买卖空气的生意”实际上买卖的是碳排放配额。政府首先限定企业的碳排放量配额,如果企业实际排放量超过配额,需要到碳市场购买配额;如果企业实际排放量小于配额,则可以将富余的配额拿到市场变现。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齐绍洲的话说,“碳市场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奖优汰劣,让那些真正能够节能减排的企业有利可图,使不能节能减排的企业付出代价。”

节能减排技术的革新是气候治理的根本所在,而促进技术革新,正是碳市场交易的题中之义。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分析,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引进需要资金设备投入,如果没有碳市场的交易,提升减排量意味着成本增加,小企业没有能力,大企业没有动力,新技术很难推行。但通过碳市场形成减排的规模效应,有利于新技术的引进,从而推动更大规模、更低成本、更高质量的减排。“碳市场可以带来减排的规模化、技术化和专业化。”

碳市场升级至全国范围后,第一阶段将把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这八大重点排放行业纳入交易体系。在齐绍洲看来,这些行业大多是产能过剩的行业,通过碳市场机制可以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重点排放行业的转型升级,还会产生溢出效应。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教授傅京燕进一步分析,大型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将推动形成绿色供应链,带动上下游企业的绿色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转型”。

地方碳市场“小荷已露尖尖角”

有专家预测,全国碳市场全面开启后,未来我国碳市场的交易量可能扩大至40亿—50亿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如何建设如此庞大的碳市场,世界上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套用。

齐绍洲介绍说,欧盟碳市场目前全球最大、运行时间最长,但运行也只有十来年时间,前两个阶段由于配额超发,碳市场没有有效发挥作用,现在面临艰难改革和完善。美国的碳市场只是区域性的,而且覆盖行业范围狭窄。韩国虽然建立了全国性的碳市场,但活跃度不高、交易量小。“目前世界上已有的碳市场都还处于探索阶段,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