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北京雾霾比当年伦敦大雾难在哪里?中英科学家共同支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1-06 15:06:56

解决北京雾霾比当年伦敦大雾难在哪里?中英科学家共同支招

2017年1月5日,伯明翰大学校长大卫•伊斯特伍德教授为北京举办的两所院校首次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解决北京雾霾比当年伦敦大雾难在哪里?中英科学家共同支招

前排左四为伯明翰大学校长大卫•伊斯特伍德教授;前排左五为中国科学院前副院长李静海教授。

从去年末至今,北京深陷雾霾困局,在重污染的橙色预警之下,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专家们来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呼吁中英两国专家共同开展专项研究,探寻北京空气污染的成因,从源头出发,治理长期困扰京城的霾。

1月5日,伯明翰大学大气科学教授威廉•布劳斯(William J. Bloss)在接受中国日报网等媒体采访时坦言,如今北京面临的雾霾问题比1950年的伦敦要更为复杂。他表示:“当年伦敦雾霾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煤炭的燃烧,而当前大城市所出现的空气污染,污染源十分多元,掺杂了细颗粒物等其它物质,具有一定的混合性。我们不仅仅要考虑一次污染物,还要计入二次污染物。”

布劳斯教授指出,当前北京面临的重大挑战是探寻其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以便我们更有效地制定出控制排放的政策措施。

伯明翰大学副校长大卫•伊斯特伍德(David Eastwood)教授也表示,北京当前的雾霾与半个世纪前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有所不同,但是中方仍有可借鉴之处。伊斯特伍德教授提到,当年伦敦之所以能走出1952年冬天“毒雾事件”的阴霾,主要源于三个因素:

“第一点是立法与政策,英国于1956年颁发了《清洁空气法案》,促进了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其次,我们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革新,是我们可以使用更清洁的能源与技术;最后,我们的经济结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得以调整,这使得很多重工业产业得以减产,这也直接促进了减排。”

与此同时,伊斯特伍德教授指出,空气污染问题的解决还依赖于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应拥有更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行为。

从去年十一月起,伯明翰大学联合英国七所高校,与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等中国顶尖院校展开了为期4年的空气污染研究,旨在分析北京等地的城市空气污染源头与成因。该项目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英国研究委员会等机构共同资助,价值约26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200万元。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们在北京设立了不同的观测点,进行雾霾的实地观测与样本收集、数据分析以及模型模拟等。

与此同时,伯明翰大学当天还在北京宣布,将与中科院进一步加深合作伙伴关系,为双方携手解决中英两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两所院校的环境及地球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启动合作计划,共同在空气污染、纳米材料和环境基因学(即人类基因健康如何应对环境变化)等领域进行研究合作。

伊斯特伍德教授和中科院前副院长李静海教授共同启动了在北京举办的两所院校首次研讨会开幕式仪式。

伊斯特伍德教授表示:“能够与中科院建立伙伴关系,也正说明了伯明翰大学在中国的声誉正在逐步提升,同时也为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建立强大国际关系的机会。作为一所全球性的市立大学,伯明翰大学有责任和义务丰富我们的家乡以及更广阔世界的生活。”

李静海教授表示:“环境和气候都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解决。伯明翰大学和中科院之间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我希望这次研讨会以及其他交换项目能够将双方合作推向一个新高度。”

此次研讨会是建立在伯明翰大学和中科院的合作基础之上的。它是中英两国研究学者战略合作的见证,并通过长期的合作研究、教职工与学生的学术交流以及新科技的研发,推动中英两国环境科学的发展。(王梦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