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之崇:青春艺术者的火炬

作者:黄昂瑾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7-01-06 18:07:11

文化中国之崇:青春艺术者的火炬

编者按: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挥别2016,改革的历史车轮轰然作响;迈入2017,我们直面共同的命运与前程。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发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等,每个领域都期待青年“撸起袖子加油干”!青春譬如火炬,支支燃烧发光,照亮中国;中国譬如舞台,倚天大幕升起,静候精彩……

“中国@2016青春#2017”系列报道③

文化中国之崇:青春艺术者的火炬

文化中国之崇:青春艺术者的火炬

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6日电(记者 黄昂瑾)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艺承载和表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更记录和引领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尚。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2016年11月举行的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上,习近平指出,“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他更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文艺工作做出重要讲话,尤其是在2016年,无论是建党95周年大会上对文化自信进行特别阐释,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还是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开幕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无不展现了文化中国的魅力,为文艺工作的发展指明方向,让文艺工作者的脚步更加坚实。

文化之力 敲响文艺创作之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放眼全球,世界各民族无不受到其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

纵观中国,一批批蕴含中华民族精神、记录人民奋斗历程、反映时代发展轨迹的优秀作品,让中华传统得以传承,也为文艺创作积蓄力量。

“文化本来就是一种力量”,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化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本身,在这种改造当中便产生了文化。改造,就是一种力量,既改变世界,也改变人自身,这就是人文化的一种力量。”

他认为,“文化的核心,是在社会关系的整体基础之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调节人的情感、心态,以及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说,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郑承军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标识,如果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那么它的文化必须有卓越的表现。”

“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历史和地理的范围中,从物质层面来说,四大发明、丝绸之路,以及我国各地出土的文物等,都是一种力量;而在精神层面,比如家国情怀、君子人格、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也是给世人留下了很多难以磨灭的印象和记忆,也是一种力量。”郑承军说道。

诚如习近平所说,“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他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对此,郑承军表示,要切实践行文化自信,就要有“不气馁、不抛弃、不放弃、不妄自菲薄”的思想认知;也要生产出丰富的、引起世界共鸣、得到世界认可的文化产品;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或他国不理解不认同的情况时,要坚守底线,坚持自身的理想、价值,并积极开展与他国之间的文化融通和沟通工作;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使中华文化不断焕发出活力;还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文化中国之崇:青春艺术者的火炬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文艺之火 点亮文化传承之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文艺常因时而兴,更该以史为鉴。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位帮助人们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对未来的智者。习近平说:“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豫剧大师马金凤弟子、北京兰凤剧社社长刘冰,一位出生在1989年的青年戏曲演员,用“藏往察来”四个字概述他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悟和收获,“收藏过往、洞察未来”。

刘冰说:“在接触老一辈艺术家的过程中,我被剧目本身的正能量和老一辈艺术家身上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从而使我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底气、有自信。现在很多年轻人很迷茫,我认为迷茫就是没有总结历史的经验,没有去探寻传统文化中赋予的能量。”

“当你好好学几出戏,好好探寻演出脉络的时候,就会发现自身的浅薄。为什么现在很多作品浅薄,正是因为(作品中)缺乏几代人、上百年的积淀。比如梅兰芳先生,他身上的艺术绝不是他一个人的,是他父辈、祖辈,往上很多辈的老艺术家留下来的艺术精华,在梅先生的身上得以传承和创新,梅兰芳先生之所以成为京剧的集大成者,就因为他革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就该革新。”

自小学习梅派,后拜师豫剧大师马金凤,梅葆玖先生称赞刘冰为“梅门马派戏曲新秀”,刘冰视其为勉励,更不忘其重望。

作为兰凤剧社社长,刘冰说,兰凤剧社往小了说是他的戏梦,往大了说就是他的中国梦。从传承到革新,为推动戏曲文化的发展,刘冰攥着他充满朝气的理想坚定向前。

“现在这个(革新)问题交到我们手上了。‘移步不换形’,就是你移动脚步但不改变你的形态,这句话充分阐释了当代人创作最佳的状态,即我们歌颂传统英雄人物,花木兰、杨家将、《三国演义》的忠孝等,是在传承古人的优良传统;同时我们也排演一些歌颂时代人物的剧目,(讲述)当代人的事、当代青年的事。”

刘冰介绍,他们通过拍摄微电影,讲述戏曲人学戏的坎坷历程“(我们希望)用当下欢迎的传播方式,吸引更多人了解戏曲。正如昆曲唱词‘不如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描述的那样,我们希望让大家通过微电影这扇窗户来窥见戏曲人的经历、故事,从而了解戏曲。”

习近平曾寄语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刘冰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培养观众,他说:“我甘当中华文化血脉传承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