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纯老家庭”近100万人 上海摸索社区化养老之路

作者:刘素楠 来源:界面新闻
2017-01-18 14:22:52

【网络媒体走转改】“纯老家庭”近100万人 上海摸索社区化养老之路

图片来源:摄图网

16日下午3点,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楼的新乐养老院刚刚住进了一位“新人”。她年近80岁,正卧床休息。同一个房间还住着另外5位老人,相比之下,她是最年轻的一位。她的两位子女也已经有了白发,看上去50-60岁光景,正要离开,走到门口又转身叮嘱护工:“好好照顾我们家老人。”

“放心吧,老人放到这儿,就是我们自家老人。如果不舒服,有护士和医生。”护工陈运霞让他们不要担心。养老院走廊一端就是护士站,每张床上都有一个呼叫铃,按一下按钮就能呼叫护士。“她刚来可能还不习惯,你们多来来,陪陪老人,慢慢就习惯了。”

房间里有两张空床,其中一位主人腰部不舒服去一楼接受针灸治疗,另一位则坐着轮椅正在活动室里晒太阳。新来的老人精神好一点了,在静静听护工和记者说话。

【网络媒体走转改】“纯老家庭”近100万人 上海摸索社区化养老之路

60岁的老人照顾90岁的老人,在上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据上海市民政局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市户籍人口1442.9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5.95万人,占总人口的30.2%。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1.09万人,占总人口的12.5%。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8.05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9%,占总人口的5.4%。100岁及以上老人1751人,其中男性420人,女性1331人。

2015年末,上海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50.2%,比上年增加3.6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5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27.8%,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

2015年,上海市人口预期寿命为82.75岁,其中男性80.47岁,女性85.09岁。

数据还显示,2015年末上海市“纯老家庭”老年人数98.66万人,其中80岁及以上“纯老家庭”老年人数28.08万人;独居老年人数26.39万人,其中孤老人数为2.61万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老龄化,养老成为上海市重要的民生任务。

10年前,上海率先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服务发展框架,即90%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7%老年人在老年化社区养老,3%老年人机构养老。

生活照顾仅是养老服务的一部分,医疗服务在养老服务中的需求日渐突出。上海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此前指出,将医养融合落实到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模式中,是一大关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养结合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十余年“医、养、护、送”全程健康管理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完整、成熟的医养融合经验。

【网络媒体走转改】“纯老家庭”近100万人 上海摸索社区化养老之路

“2003年,上海地段医院改革,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时床位太多,空出来了,而民政方面养老床位不足,因此我们将70张医疗床位转为养老床位,那时已经形成医养结合的雏形。”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徐东浩介绍。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后,设中心养老院、老年护理院及舒缓疗护病区,其中护理床位123张,养老床位70张,舒缓疗护床位17张。中心下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5个家庭医生团队,每年负责家庭病床400余张。卫生服务中心还与上海健众护理公司合作开设健汇护理站,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加上康健街道辖区内另外4家公办民营养老院共计394张床位,基本满足周边老年居民的需求。

“老年人主要是慢性病居多。”徐东浩说,康健社区有60岁以上老年人22907人,慢性病患者比例较高,26.8%居民患有高血压,11.37%患有糖尿病。

【网络媒体走转改】“纯老家庭”近100万人 上海摸索社区化养老之路

设于卫生服务中心三楼的新乐养老院主要接收需要全护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院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工承担,医疗需求则由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负责。“医生每天来查两次房,护士一天查房2-3次,护士长一会儿来一趟一会儿来一趟。我们都有证的,考过护工的,没有证件的话我们护士长不给你做,严格一点也好。”护工陈运霞说。“我们夜里要起来好几遍,护士夜里也要起来两三次。医生和护士都很热情的,连我们有个什么不舒服,就叫我们看一下。”

徐东浩介绍,医护对养老院实行病区管理,工作内容和医院病区是相同的。

对于康健街道的4家公办民营养老院,卫生服务中心与之签约,由养老院提供一个办公室,卫生服务中心派出医护坐诊半天,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

“基本是免费服务,相当于卫生服务中心在从事公益事业,而且对方也是公办的养老院。”徐东浩透露。

对于居家养老的老人,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民签约,由5个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目前,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的社区居民共8000余人,其中7000多名60岁以上居民,签约率超过30%。

签约居民将拥有一系列“优惠”:签约居民通过家庭医生,可以优先预约就诊,帮助及时转诊到大医院、找到合适的医生,做到按需求、以最便捷的通道实现,还可以享受慢病长处方(从1-2周配药量扩大到1-2个月)、延伸处方(在社区延续上级医院的处方)等便利服务。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康健卫生中心还提出了“60—80—100为老服务体系”。

对60-69岁的老年居民,开展老年骨密度筛查、运动干预糖尿病等服务,受益人数超过18000人;对80岁以上老人定期提供上门健康关爱服务,进行血压测量、压疮护理等服务;对100岁以上老人配备专职保健医生,为老人提供至少每月一次的上门健康关爱,减免药物治疗费用,有需要时优先安排住院。

【网络媒体走转改】“纯老家庭”近100万人 上海摸索社区化养老之路

此外,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推出了临终关怀服务。“这是医养结合的最后一部分。”徐东浩说。

“临终关怀”又名“舒缓疗护”、“安宁疗护”,它有别于一般的医疗救护,是一种特殊的照护服务方案,即医护人员为身患绝症而临终的病人(一般存活期约90天),提供包括疼痛控制、心理护疗等专业性为主的舒缓治疗、看护和精神关怀,以维护病人的尊严,提升临终阶段生命品质的努力。

目前,上海市已在18个区设立了76家“临终关怀”医院(病区),初步构建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与养老机构相结合的“舒缓疗护”服务网络。

康健卫生中心2002年开始探索临终关怀,2012年6月19日启用临终关怀科,设置了病区生活辅助区、服务区、管理区等相对独立的功能区,配备了病房、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谈心室(评估室)、家属陪伴室、关怀室、医务人员办公室、配膳室、沐浴室等11个房间,由社区全科医师、中医医师、专职护士、社区护士、公卫医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社工等组成专业团队,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在临终关怀科,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85岁,平均住院天数29.73天,日平均费用257.7元。

“我们对病人有个身体健康状况的评分,50分以下才能进入临终关怀科。”徐东浩介绍。“患者和家属自愿选择,我们把临终关怀事宜谈清楚,再进临终关怀病房。”

进入病房后,在患者弥留的最后几天,患者将在单独的关怀室里与家属做最后的告别,如果家属在外地,也可通过电脑视频见面说话。

但是,人们对临终关怀这一理念所知甚少,并不太能接受。徐东浩指出,从2002年至今,康健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临终关怀服务的患者仅300余人。

2015年8月,上海市民政局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本市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医养结合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承担起对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以及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支撑,实现社区内各类老年群体基本医疗服务的全覆盖。

但是,一些问题仍待解决。

徐东浩指出,目前卫生中心设立的养老院实行门诊医保支付,各个床位的收费标准不清,费用尚无合理梯度,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收费标准。

其次,临终关怀至今尚未立法,缺乏行业标准和服务指南。他建议由国家立法,将临终关怀纳入国家卫生体系,尤其是将费用纳入国家医保专项收费中。同时,也应明确临终关怀定义和服务对象,将临终关怀服务对象扩大到所有慢性疾病,鼓励慈善捐助。

医养结合一大难题是人才短缺,护工和家庭护理员缺乏职业前景。他建议建立护工、家庭护理员职业培养成长平台,提高护工整体质量。

当然,养老床位总量不足也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医养融合床位。“想进我们的养老院要排队,70张床位全部满了,老人居住的时间不一定,有的长达10年,短的1-2年。”徐东浩说。他建议利用互联网思维给予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创新与便利,增加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数量。

【网络媒体走转改】“纯老家庭”近100万人 上海摸索社区化养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