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力量之源
伫立在井冈山朱砂冲林场行洲村一栋古朴的老宅前,时光仿佛凝固。
房檐下,单字一尺见方的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虽历经近90年风雨,仍清晰可见、遒劲有力。
十五个大字,穿越时光,始终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最朴素的精神。
临产前一天,张玉珍还在整理贫困户脱贫的材料。39岁的她是长坪乡计生办主任,同时也是一名扶贫干部。为了让帮扶的5户贫困户如期脱贫,直到怀孕六七个月,她还坚持每周下村一次。
“干部勇于奉献的干劲,群众身上自强不息的韧劲,返乡创业人员饱含家国情怀的闯劲,共同孕育了井冈山脱贫攻坚的硕果。”井冈山市委农工部部长巫太明说。
井冈山茨坪镇大井村,一户红卡贫困户的信息卡挂在家门前(2016年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乡乡都有扶贫团,村村都有帮扶队、一村选派一个书记,一个贫困户确定一名帮扶责任人”。井冈山建立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3户、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党员干部帮扶1户的“321”帮扶责任机制。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的爸爸可以到幼儿园接自己,我的爸爸却不在。”面对女儿视频时的困惑和埋怨,江西省农业厅派驻到井冈山新城镇排头村的第一书记罗军元常常眼含热泪。
翻开罗军元的工作日志,除了3年帮扶计划这样的“大事”,还密密麻麻记录着在村里经常要做的“琐事”。这些事小得太不起眼,却温暖得让人心动:搜集24个贫困户的“微心愿”,“一个电饭煲、一个老人手机……”,让农业厅的同事认领;“一日捐”,就是农业厅的同事每人捐出一天的工资,用于走访排头村里的困难户;重阳节,为24个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上一床棉絮、一个暖手袋……
罗军元兴奋地说:“‘微处发力’让百姓待自己就像朋友一样,能够和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井冈山干部群众身上,总有一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在荷花乡高陇村,贫困户梁清香自强不息的故事感动了十里八村。49岁的梁清香既要照顾截瘫的丈夫、多病的公婆、抚育年幼的儿女,还要下地种田。
“快顶不住时,就躲在屋里哭一场,哭完后,继续干活。”从下地种田、上山种树到养猪养牛,梁清香一点点改变着家庭贫困的现状。站在新建的三层砖瓦楼前,梁清香告诉记者,为了盖这栋房,她花了整整12年,每隔几年积攒了一点钱,就盖上一层。“不能事事都靠政府,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家庭到家族,从亲情到乡情,始终牵绊着游子的心。380名从沿海回来的返乡创业者,成为带动贫困户致富的新引擎。这,成为井冈山脱贫攻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井冈山在广东打拼多年、已做到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经理的甘忠明放弃百万年薪返乡创业,在井冈山市拿山乡兴建草莓基地;从深圳返乡的谢玉龙在新城镇兴建200多亩的七彩山鸡特色养殖基地,带动66户贫困户脱贫……这样的一句话道出了这群人的家国情怀:“自己富了,看不得父老乡亲再穷下去!”
井冈山睦村乡党委副书记邹伟男正在贫困户家中走访,这里修了水泥路,群众家庭收入大大提高(2016年1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摄
“尊敬的入社贫困户:感谢您的信任,成为我社的一员。我社郑重向您承诺:确保红卡户年利润20%,蓝卡户年利润10%,一年一分红……”2015年6月,井冈山市新城镇66户贫困户收到了一封脱贫承诺书。
作出承诺的人叫谢玉龙,一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创办的井冈山七彩山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66户贫困户参与经营,贫困户不仅以政府提供的资金入股分红,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增收。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陈胜华说,“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根,也是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力量之源。
这是航拍的井冈山茨坪全景(2016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周密 摄
二月的井冈山,一阵轻风吹过,竹林飒飒作响。
沿着109级台阶,王庚茂来到井冈山烈士陵园吊唁大厅,静静凝视着石碑上那一个个名字。
“我们脱贫啦,你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轻声念道。
记者:刘健、王宇、胡锦武、郭强
视频记者:温美良
视频编辑:李逾男、魏蒙
监制:钱彤
新媒体编辑:南辰、王贞、缪异星、魏蒙、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