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市推进起步高

作者:常学文 王久权 来源:江城日报
2017-04-11 16:00:00

近年来,吉林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整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安排部署,以“六清”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1378个行政村实现了干净起来,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

抓住关键点,全面开展“六清”环境整治

抓好规划先行。按照省政府总体要求,吉林市相关部门编制或修订了《吉林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吉林市农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吉林市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绿色村庄规划》《河道治理规划》等规划。按照这些规划,实施包括环境整治在内的农村各项建设。

抓好垃圾清运。为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吉林市采取不同方式,分类管理。对附近有填埋场的村,实行“户分类、村收集并就地处理”的方式;对转运距离较远的村庄,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并处理”或者“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等方式。指导行政村聘用保洁队伍,配备清运设备,或者通过购买服务及时组织垃圾清运。同时提倡建筑垃圾就地减量化填埋,可回收利用垃圾分拣销售,不可回收垃圾清运填埋,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要按规定转运到指定垃圾厂统一处理。

抓好侵占公共空间整治。在工作中,吉林市把私搭乱建、侵占公共空间作为整治重点,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切实把农村公共用地清理出来,为垃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柴草垛统一堆放留下了充足空间。

抓好教育引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分靠他律,七分靠自律。自整治工作启动以来,吉林市坚持宣传与整治同步,教育与管理并行,采取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宣传车、简报、宣传单、标语、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大的受益者和主导者。广大农民群众从开始的被动,到后来的主动,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全程积极参与,用群众的力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了“美丽乡村是我家,建设需要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聚焦发力点,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

建立工作推动机制。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吉林市建立了“市级主导、县级主责、乡级主抓,村社主干”的四级联动机制。

探索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是最大的瓶颈制约。吉林市探索出了市级政府奖补、县级政府主投、乡级政府补贴、村集体补助、农户适度出资出劳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整合了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村道路、植树绿化等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2015至2017年,从1000万元到3000万元,吉林市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递增1000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奖补,带动全市累计投入整治资金近5亿元,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用好督查考核机制。制定了《吉林市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同时,开展拉练式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平时检查相结合,根据考核成绩,确定一、二类县(市)区,兑现市级奖补资金,以此调动各县(市)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在卫生环境整治上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角、分片包管、全面覆盖。把每一家农户作为最小的网格单位,落实“三包三责”:包门前卫生、栽花、除草;负责公共路面清扫、路肩维护、道路两边栽花除草。在此基础上,每个村划分若干片区,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担任片长,具体负责对所辖片区环境卫生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落实工作,全面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长效管理机制。

捕捉创新点,探索环境整治全新模式

在整治方式上,引入社会资本。2016年,吉林市首次通过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农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垃圾收运体系。将垃圾收集池改为地埋式环保桶,然后统一密闭压缩式运输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在整治内容上,实行综合整治。吉林市在确保全市所有村屯彻底干净起来基础上,实施了重点片区打造、农村公路建设、村屯绿化美化、农村改厕、农村暖房子改造、秸秆综合利用、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整治、镇区线路改造九大行动,农村环境从干净起来向美起来,发生了质的转变。

在整治范围上,开展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整治。在城市和村屯干净起来之后,吉林市又加大了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改善力度,从卫生治理、秩序规范、设施维管、绿美亮化、临街建筑、文化渲染六个方面实现了全面提升。

通过整治,改掉了陋习,根治了顽疾,改变了环境,塑造了形象,凝聚了人心,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