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县探索“旅游+扶贫”,增强山区造血功能

作者:杨文国 颜 珂 来源:红网新宁站
2017-04-18 08:43:00

涵养好风景 直奔好光景(聚焦新产业新业态)

新宁县探索“旅游+扶贫”,增强山区造血功能

百筏竞漂夫夷江。

杨 坚摄

编者按: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应对农民传统增收动力减弱的挑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这意味着,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不仅要在农业上做文章,还要更多着力三产融合,发展农业观光休闲等服务性产业。怎样才能让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村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动力源?本版推出相关报道。

“崀(làng)山是个好地方哟,世界遗产闪金光;游客你来看美景哟,胜过神仙上天堂……”在湖南新宁县崀山景区,夫夷江上的竹排漂流点,筏工陈杨亮开嗓子,悠扬的山歌随清波荡漾。

“过去守着美景受穷。现在依靠旅游开发,我们这些‘排古佬’和城里人一样,也能按月领工资了,去年全家收入3万元。”说起现在的光景,崀山镇水溪村村民陈杨一脸喜悦。

像陈杨一样,去年崀山镇800多户村民依靠旅游脱了贫。

地处湘西南山区的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如何让好风景带来好光景,新宁县巧打“崀山牌”,通过产业发展、土地流转、景区就业、金融扶持、民居改造、生态补偿,“六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2016年,景区内4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

“家乡大变样,村民从好环境中尝到甜头”

出新宁县城南行10公里,绿水青山间,白墙、灰瓦、木格窗,一幅田园风光图映入眼帘。

“过去靠烧木炭、砍竹木为生,既破坏生态,又污染环境。崀山划为景区后,政府封山育林,搞美丽乡村建设,家乡环境大变样,我们的生活也跟着不一样了。”崀山镇黄背村村民陈贻富说,现在家家户户烧液化气,用上了清洁能源。“村民从好环境中尝到甜头,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山上的一草一木。”

2010年8月,崀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站在新起点,新宁县提出以“旅游立县”推动“二次创业”。“既要保护好世界遗产,又要通过旅游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县委书记秦立军说。

练足内功,厚积薄发。崀山一步一个脚印,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扶贫并举,出台专项政策,从2010年起,县财政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安排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100万元,增加林农收入;投入1800万元,在景区村成立了环境整治理事会,支持原住居民开办农家乐;规范购物摊位,组建保洁队,拓宽了景区居民致富门路。

基础设施升级,景区焕然一新。县里以崀山为主体,整合县域旅游资源,联动主要乡镇,加快开发休闲、度假、红色、文化、探险、生态等旅游产品,形成县域内多个旅游景观单元。

“以前住在破旧的土房里,冬不挡风,夏不遮雨。如今赶上好政策,政府出钱改造旧房建新居,让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心里敞亮得很。”崀山镇石田村贫困户屈孝明,过去因中风一直抱病在家,靠老伴打工养家糊口。2016年,受益于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他圆了新居梦。

作为省级农村危房改造示范项目,2016年,邵阳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贫困户危改任务,其中崀山镇危房改造3058户,完成率和入住率均为100%。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多年不懈努力,崀山从一个“农民公园”演变成“世界公园”,把“崀山标准”写进了旅游“5A国标”,成为湘西南旅游的一颗闪耀明珠。

“旅游扶贫政策好,让我们返乡创业有干头”

崀山旅游带火创业热潮。

崀山镇农民戴顺友,长期在外打工,2012年回家过年,看到崀山的变化,决定回乡创业。“旅游扶贫的好政策,让我们返乡创业有干头。”

经考察,戴顺友租下镇里800多亩的农场,发展休闲农业,种植特色杨梅、有机蔬菜、葡萄,搞起林下养殖。2015年,他又投入200万元收购了宝丰脐橙园艺场。通过电商平台,打开了特色旅游农产品市场,打响“戴先生”“崀山人”品牌。现在,他的农场成为集种植、餐饮、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观光园,吸纳280多名村民就业,订单辐射周边2000多亩耕地,每年带动农户增收120万元。

像戴顺友一样,这几年崀山镇返乡创业者达200多人。2015年,石田村村民何太平放弃轻车熟路的建筑业,回乡投资180万元,人工培育铁皮石斛。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新宁县大力发展旅游饭店、旅游运输、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等旅游产业,推进提质升级。全县共发展旅行社15家,组建了旅游车队、旅游购物中心、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5万人。

发展旅游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县里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探索以流转促增收的新路。崀山镇共流转土地1340亩,700多名贫困群众受益。县里连续3年实施“春花秋色”工程,租用景区贫困村500多亩荒山荒坡,投入150万元栽种花卉苗木。

春有花,秋有色,崀山处处美如画,成为游客生态观光和体验游的好去处。

“在家门口打工,让我们脱贫致富有奔头”

在崀山景区骆驼峰,悬崖峭壁上,一位“蜘蛛人”熟练地攀爬腾挪,引来游客阵阵惊呼。

“蜘蛛人”刘锋,不是在表演特技,而是在清理垃圾。在崀山镇石田村土生土长,他从小就在深山采药,练就了一身攀援功夫。崀山旅游开发,他当上了一名特殊清洁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去年全家人均收入超过了6000元。”

在八角寨景区,黄背村村民李海容的农家小吃摊点,生意红火。她说:“以前在外打工漂泊,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家境也没有多大改变。2012年在景区做起了小生意,卖米粉、辣椒酱。”后来她专门经营“崀山辣椒酱”,从零散叫卖到电商销售,客户遍及国内外,光是400多位微信好友就给她带来可观的固定收入。李海容说:“生意好时,一天最多可卖五六百瓶,三四百元进账,也带活了乡亲的辣椒、配料种植和米酒酿造。在家门口打工,让我们脱贫致富越来越有奔头。”

原住居民是景区的“第一主人”。景区制定了专项优惠政策,景区管理岗位原住居民比例占50%以上;景区摊点、卫生保洁、保安、护林防火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原住居民,建立了78人的保洁队伍和26人的保安队伍,让原住居民不离乡、不离土,有致富好门路。

通过旅游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成为最有效、可持续的脱贫之路。目前,崀山镇旅游吸收了8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有效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新宁县围绕旅游特色产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景区千亩油菜花、万亩脐橙花、200多亩薰衣草、100亩玫瑰花,提高了农业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

走进新宁,走进崀山,穿过不老的千古文化,感受到这里生态旅游的魅力,感受到人们竞相奔小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