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稻花香——透视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旱改水”现象

作者:曾庆伟 来源:吉林日报
2017-04-18 08:36:00

长期以来,吉林省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因此不时受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较突出。如何走出一条农水灌田的新道路,成为摆在全省农民面前的重大课题。近日,在四平、长春、白城等地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了来自吉林省农村基层生动的“旱田改水田”实践。通过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旱改水”现象的透视,我们清晰地触摸到来自市场的律动对吉林省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鲜活、宝贵的经验。

踏着市场节拍律动

思路一变 难题不难

在梨树县、四平辽河垦区等地,各级政府部门和部分头脑活泛的村民,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受玉米价格波动影响,一部分农民“旱改水”,在结构调整的大潮中谋求新的发展机遇。

梨树县沈洋镇后太平村2社村民李忱,在自家“旱改水”的稻田旁介绍着他是如何用生牛粪还田,让稻田肥力强劲,种出绿色水稻。他推销自家的稻米,根本不用出村,因为他的米既好吃又营养,完全按健康米、营养米的方式种植和加工,卖出的米都是高价。不过其他村民却有担忧,要是大家种水稻多了,会不会不值钱了。现在普通水稻价格是玉米价格的2倍,水稻比玉米投入大,还有改田的花费、置办农机具的投入,这些都需要农民仔细算账。

借现成“渠道”,让自流水“直达”。据沈洋镇副镇长褚国华介绍,镇内西湖村2017年申报“旱改水”40公顷,随着相关审批完成,将通过自流灌“旱改水”300公顷。前太平村、丰收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通过合作社“旱改水”500公顷。还能在地下水较丰富的村屯“旱改水”500公顷,届时,全镇五分之一耕地将实现“旱改水”。

既重“筑巢引凤”,又讲“搭台聚凤”。他们通过千亿斤粮食增收项目落户沈洋镇为契机,搞水田种植,修田间路、桥、井、电配套,据沈洋镇党委书记寇孟伟介绍,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经设计完成,项目将覆盖半个镇的村屯。项目要求“旱改水”先修建自流灌水渠、电、路。同时全镇正全力推进特色种植,调减玉米种植量后,仅占全镇的60%。未来沈洋镇要依托优质、绿色的农产品产地,打造“红色沈洋”,让镇内1800公顷樟子松母树林基地,成为乡村旅游的招牌。

此外,一些县(市)在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增加水稻等作物种植面积,努力为农民增收探索出新路。

位于公主岭市龙山乡民主村的李民,通过种猪繁育项目,建立龙山综合养殖场,又通过为社员提供“旱改水”示范,带动村民发展。3年前他开始进军生态养殖领域,在永发乡红石村选择三面环山的1公顷地块,一边经营生态放养项目,一边流转土地通过“旱改水”种植绿色大米,通过口口相传打开了销路后,又通过“旱改水”辟出基地专门经营“吉一”品种的稻米,稻田从2亩地增至10公顷,虽然每亩地出米不足700斤,但市场价普遍在每斤8元左右,商场最高价卖到每斤20元。

在大安市搞稻田蟹的伊成志,组织一些稻田养蟹的种植户,通过承包鱼池,整地后种植蟹田稻,今年已经进入第二年。他们“旱改水”改出了高品质稻米和品质较高的稻田蟹。

水从何处来

为农服务 水涨船高

缺水,令原来种植水稻的大田都改种了玉米。“旱改水”后,如何破解水稻需水量多的难题?2017年水田保春灌形势如何呢?

目前,全省水库蓄水总体上好于上年、好于常年,由大中型水库供水的灌区、丰满水库调节供水的松花江沿岸灌区、地下水井供水的灌区可以保证春灌,但个别小型水库和塘坝供水的灌区、省外尼尔基和察尔森水库调节供水的白沙滩灌区、洮儿河灌区,以及图们市月晴灌区部分耕地供水矛盾突出。

据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现有水田面积1215万亩中,可能出现供水困难的约29万亩。目前,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白沙滩灌区、洮儿河灌区、图们市月晴灌区基本可以保障春灌供水,小型水库和塘坝蓄水不而足影响的4万亩水田,仍需采取修建临时拦河坝或增打应急抗旱井等措施。

这种情况会有根本性转变吗?

由丰满水库为源头,引一道纵横分布的人工补水线,使甘甜清洁的二松江水,从水资源丰富区域安全地在地下水槽里,转送到需水区域。将使中部4万亩因缺水而改成旱田的土地,重新获得恢复水田的水利支持。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安东说:“全省中部地区城乡受水人口达1096万,引水后可以帮助新立城、石头口门等水库,恢复农业供水功能,在城市供水的同时,将为下游4万亩耕地提供农业用水,4万亩旱田变水田后,可以顺利实现调整种植结构,达到增粮增收的目标。”

有了水,“旱改水”的进程就会更有底气。当水从总干渠一泻而下时,就会再现: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

如何突破“水”之困局

因地制宜 智慧选择

在绿美的辽河两岸,记者探访下地种田回城生活的垦区新农民,看他们在发展的瓶颈期,如何巧打“水”牌,在农业种植领域作出智慧选择。

守护稻区,从未放弃与干旱抗争。四平辽河垦区孤家子镇孤家子村的杨军正在进行水稻互助育苗。镇内一多半耕地是水田,像杨军家种水稻1公顷多地,收入是2.5万元,还需要平时打工增加收入。2017年是她家连续第13年种水田,之前有3年因缺水而重新种了旱田。因地势低洼,每逢雨水大就涝了。有水后,村民又挖沟修壕,重新打田埂,种起了水稻。

大小数百家的稻田配合着数公里沟渠分布在东辽河两岸的土地上,它们筑起防旱抗旱的财富家园。杨军他们选用抗病害的普通水稻品种,为节省费用,都是在村邻亲属互助下完成育苗等环节。各家用手扶拖拉机翻地,用“水上漂”等机械插秧。有人专职来照看水田,来水时,挖沟放水,插完秧后,开水扬肥……

据了解,有的村人多地少,人均二亩半地,加上直补400多元才有收入7400余元。他们也想多种点水田,但水田的土地流转费是每公顷7000元,这些年就盼望着能多些水田增加些收入。

最近,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影响着很多村镇,特别是有条件“旱改水”的村屯,开始筑水池、修堰渠。

梨树县沈洋镇前太平村3社的村民黄海所在村,因水渠缺水后“水改旱”已10年。好在种水田留下的水井,在种旱田时派上了用场。他告诉记者,2017年要种7公顷地,如果是稻田,他的收益会比现在高很多。

有了水,数千亩良田就不会日渐萎缩。在后太平村,村民对“旱改水”要建的水利设施非常期盼,因为种瓜菜、乌米等农作物,对水的需求同样很迫切……跟着市场走,自主调结构,“旱改水”,成为吉林省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