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家常菜”翻出新花样

作者:韩业庭 来源:光明日报
2017-04-28 11:08:46

刚到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文体活动中心方泰分中心门口,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声就飞进了记者的耳朵。走进该中心,仿佛置身于一片热闹的海洋——2000平方米的建筑里分布着青少年创新教室、低幼活动室、健康小屋、图书室、信息苑、健身房、报告厅、排练厅等11个活动空间,有很多人在享受“公共文化大餐”。这是4月22日记者在上海嘉定采访时遇到的场景。

在上海这样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大都市,如何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年年有增量?在群众文化需求迅速爆发的当下,公共文化的“家常菜”如何翻出新花样?上海嘉定经过积极探索,把数字化技术用了起来,把社会主体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公共文化的“盘子”越做越大,让《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真正落了地、生了根。

调动社会资源,公共文化的“盘子”越做越大

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安亭镇文体活动中心方泰分中心就是上海首家采用“公共项目社会运作”模式的文体场所。政府提供场馆、设施等硬件,运营管理和服务内容提供则交给了专业化的公司。

安亭镇党委宣传委员钱亚萍告诉记者,通过招投标,政府选择运营公司,并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向运营公司支付费用。而运营公司则必须承诺,提供一定数量符合标准的服务内容。为了督促运营公司提高服务质量,当地政府还引入了第三方进行监督机制。

“这种‘公共社会’的模式,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包揽却不专业、不贴近群众实际需求’的缺陷,通过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参与运营管理,达到了共治、共享的社会效果。”钱亚萍说。

与安亭镇文体活动中心方泰分中心的模式不同,安亭新镇邻里中心则完全由企业开发并运营。由万科集团打造的安亭新镇邻里中心,包括600多平方米的时尚阅读空间“方亭图书馆”、1000平方米的文化集市“万科集”、200座的万花筒剧场和创意展厅、亲子绘本馆等空间。除了该中心日常举办的市民风筝节、创意集市等活动,当地政府文化部门还经常为其配送讲座、展览、演出、图书等文化资源,并联合举办文化活动。在钱亚萍看来,企业对公共文化的大力投入,与政府“保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互为补充,大大提升了社区的文化活力,提升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为政企合作、共建文化开创了新模式。

在上海嘉定,除了企业,很多个人也加入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军中。85岁的热心市民李大来向政府捐赠了200多座欧洲古钟,政府文化部门提供场馆,建了一个小型钟表博物馆,为青少年进行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李大来和其他四五位志愿者则义务承担起博物馆的管理和讲解任务。

建设云平台,市民参加文化活动更加便捷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信息不对等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之路的绊脚石:一面是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参与文化活动的强烈需求,另一面是大量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不为市民所知。”嘉定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朱虹道出了当下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普遍问题。

上海嘉定的应对之策是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文化嘉定云平台——把文化资源放到网上,供市民按需索取,既方便又丰富。比如,大部分的线下文化活动都会提前放到网上,市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并通过网络预约,活动当天到现场在终端机上自助取票。嘉定全区区、镇(街)两级近150个团队活动室也向市民敞开网上预订,哪个时间段有空闲场馆,都一目了然,市民不用再为找活动场馆而发愁。自从有了云平台,嘉定全区公共文化场馆利用率增长了三倍。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库克音乐等14种国内主流权威信息资源数据库也被搬上文化嘉定云平台,市民可在家中轻松查阅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嘉定孔庙、法华塔、嘉定博物馆、韩天衡美术馆等诸多历史文化景点以及嘉定竹刻、名家篆印等文物也通过虚拟3D技术被搬上了云平台,市民可以在线“零距离”观赏古镇、把玩文物字画。

文化嘉定云平台运行三年来,共发布文化活动预订信息近3000场,提供演出、讲座、展览等活动视频回顾以及精品纪录片500余部,拥有注册会员6万余名,平均日访问量达34万次。

在朱虹看来,文化嘉定云平台打通了区级之间、区镇两级各个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方便市民获取文化服务,也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战的壁垒,使得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资源整合优化、服务一口对外”的姿态,大幅提升了服务效能。同时,文化嘉定云平台将各单位提供的文化服务统一晒到网上,数量、质量、服务优劣一目了然,它使服务效果的评判标准统一成一个,即百姓的选择,这也倒逼各单位在标准化管理的引领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送达每一个角落,满足群众精细化需求

在嘉定疁城新天地中心广场西侧,有一个装修古朴而又精巧的阅读空间,一张张看似陈旧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图书,书旁放着一盆盆绿植,淡淡的书香中溢出的是闲暇的情调。这个名为“嘉友站”的公益性图书室位于繁华商业区,为匆忙购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安放闲暇的空间。

随着公共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上海嘉定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毛细血管”的延伸上——让公共文化设施进社区、进商圈甚至直接进入老百姓家里。“嘉友站”就是已经建成的一个“毛细血管”。仅图书方面,嘉定目前已经建成100家“百姓书社”,遍布全区农村、社区、军营,为远离区、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室)的群众提供了便捷的读书服务。

这些小而美的图书室与其说是一个借书、还书、读书的地方,不如说是一个市民身边的公共文化空间。上海首个以政企合作模式运行的24小时图书馆延伸服务项目“我嘉书房”建在小区中,它融合了24小时自助图书室、社区文化空间、市民科创实践基地、志愿者自治基地、公益休闲区域等多元功能,除了24小时开放外,还能接受社会各界前来书房举办公益性阅读分享活动。

朱虹介绍说,面对市民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的公共文化需求,嘉定区政府提出了“精而美”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思路,在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精准服务,像“我嘉书房”之类的阅读空间,就是把服务对象对准了白天忙碌、夜晚才有时间的白领,推出了24小时自助服务。(本报记者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