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英大使刘晓明: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深化中英金融合作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5-27 05:31:43

中国日报5月26日伦敦电 当地时间5月26日第七届“金融城之周”在伦敦举行, 主题之一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和全球化发展带给金融服务产业的机遇”,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出席该活动并讲话,畅谈了他眼中的“中国机遇”,倡导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深化中英金融合作。

刘晓明说, 十天前,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与会,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500多名代表出席盛会。与会领导人和各界代表都看好“一带一路”建设前景,都希望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凝聚共同发展的动力,推进实实在在的合作。

刘晓明认为此次高峰论坛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这是一次聚焦时代发展主题的“关键大会”。近年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逆全球化”风潮涌动,保护主义大行其道,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世界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主席回答了“世界应该如何发展”的时代课题,提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而“一带一路”建设正是其中的“金钥匙”。本次论坛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最高规格论坛,此时举办可谓恰逢其时,为各国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了新能量,为实现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方案,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找到了新路径。

其次,这是一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希望大会”。独行快,众行远。“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不是对现有国际合作机制的挑战和替代,而是与现有机制互为助力、相互补充。习近平主席在论坛上庄严宣告,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各国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与世界梦衔接起来,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构建繁荣、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所有这些已写入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

第三,这是一次求真务实的“成果大会”。此次论坛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明确了行动方案。会议达成了一份沉甸甸的成果清单,包括5大类、76项、270多项具体成果。中国在对接政策和发展战略、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加强重大项目合作、加大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新举措。中国宣布将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约3000亿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和1300亿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还将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及其他多边开发机构合作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同有关各方共同制定“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上述成果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有力的支撑,增强各方推进合作、共同发展的信心。

刘晓明认为,当前形势下,对于英国金融服务产业,“中国机遇”意味着四大历史性机遇:

首先是“一带一路”的机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血脉通,增长才有力。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中,资金融通是重要一环,也是中英合作的亮点之一。“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投融资合作,还涉及大量配套金融服务,包括代理行关系、银团贷款、资金结算和清算等,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金融服务平台。英国具备丰富的国际金融经验和成熟的管理制度,与众多沿线国家金融往来密切。随着沿线国家金融创新合作步伐的加快,中英与沿线国家开展金融合作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双方可抓住“一带一路”合作机遇,打造金融合作新亮点。

第二是“扩大开放”的机遇。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的战略抉择。中国将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市场,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全力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目前,上海等4个自贸试验区已经初步建立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国务院新批复增设的7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也已发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中国的投资环境也会越来越规范。中英两国可在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银行业、资本市场、保险业和养老金等领域交流合作基础上,共同引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发展。

第三是“黄金时代”的机遇。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5周年,也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深入发展之年。45年来,两国金融合作从无到有,不断推进、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共赢格局,为两国关系“黄金时代”打造出累累硕果。两国央行领衔二十国集团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第八次中英经济与财金对话发布《中英金融服务战略规划》,中国财政部去年在伦敦发行首支30亿元人民币主权债券,中国银行在英发行首支绿色资产担保债券,中国工商银行旗下工银标准银行收购巴克莱伦敦贵金属仓库以及相关贵金属仓储业务,中国邮政收购苏格兰皇家银行交易所交易基金业务。如今,多家中资金融机构已在伦敦开设分支机构,伦敦已成为中国境外最大人民币离岸市场。这些不仅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黄金成果”,更为中英金融合作进一步提质升级奠定了新的基础。

第四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2016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标志着中国经济将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中国将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2016年,人民币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结算业务额分别达到5.23万亿元和2.46万亿元,人民币在跨境投资和贸易中的使用率不断提升。

英国作为世界领先的全球金融服务中心,在支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人民币将逐渐从贸易融资货币向计价货币、储备货币演进,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双方应抓住机遇,加快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在丰富金融产品、扩大交易规模等方面多下功夫,积极推进两国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刘晓明引用英国文学家王尔德的话说,“当机遇来敲门时,悲观主义者却只听到敲门的噪音”。他指出,中英金融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只要双方秉持互利共赢、乐观开放的心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就一定能找到机遇、抓住机遇,为中英金融合作谱写新篇章,为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贡献“黄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