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更多故事正在发生--写在“盛世公主”号海上丝路首航靠泊厦门之际

来源:新华社
2017-06-26 18:54:50

新华社“盛世公主”号邮轮6月26日电 通讯:更多故事正在发生——写在“盛世公主”号海上丝路首航靠泊厦门之际

新华社记者杨依军 付敏

一个多月前,英国人苏珊和丈夫从西班牙巴塞罗那登上崭新的“盛世公主”号邮轮,开始了属于老两口的漫长假期。他们没有想到,在茫茫大海之上,会和一群中国人发生特殊的缘分。

5月21日,在意大利罗马,一群来自中国陕西的少年,打起腰鼓、跳起秧歌,让“盛世公主”号甲板变成了展示中国文化的舞台。此后,中央民族乐团的琴瑟和鸣、浙江绍兴的越剧和丝绸、四川的剪纸和变脸、以“读懂中国”为主题的面对面交流……一批又一批中国文艺工作者、专家学者、媒体人等,陆续登上“盛世公主”邮号轮,以多种形式向乘客讲起中国故事。

从未到过中国的苏珊被眼前的“异域风情”深深吸引。一个多月来的中国活动,她和老公布莱恩几乎从未缺席。

6月26日清晨,邮轮缓缓驶近厦门。这是“盛世公主”号海上丝路首航靠泊的第一个中国城市。

苏珊对自己将要第一次踏访中国城市感到激动。三天前,她已从中国画家许仁龙带上船的一幅画作中初步感受了厦门:近处绿树成荫,远处海天相接……虽然邮轮靠泊厦门只有多半天,但苏珊希望好好利用,充分体验这座城市的别样风情。

在25日中午的一场对话会上,苏珊向中国艺术家、媒体人提问:在船上接触了如此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之后,我们就要踏上中国的土地了,厦门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听到提问的那一刻,一个多月来的一连串画面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民间外交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新玉的脑海中闪现。

借“盛世公主”号海上丝路首航之机,5月21日至6月26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船上面向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乘客开展“沿海上丝绸之路 讲中国故事”特别活动。

李新玉是这一系列活动的负责人。一个多月来,她全程参与组织了“丝路·缘”“丝路·乐”“丝路·秀”“丝路·味”“丝路·画”共五个阶段的活动。

作为一个专注民间外交的团体,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举办过促进民心相通的活动,但在国际邮轮上讲中国故事,这还是第一次。

2015年3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

“民间外交是官方外交的一个重要补充。”李新玉说。她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民间外交也需要从陆地走向海洋。

李新玉说,国际邮轮是讲述中国故事很好的平台。各国乘客在船上听中国故事,沿途实地感受丝路文化,两者结合,会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今天有更深的了解。

事实上,“讲中国故事”不仅是中国主动“走出去”,外方也在积极“请进来”。邮轮方面负责和友协对接的高级经理凯瑟琳·伦道夫说,“盛世公主”号首航举办的一系列中国活动是她经历的最难忘的项目。“整个过程新鲜又精彩!活动广受欢迎,乘客反响积极。”

的确,许多场次的活动一座难求。活动结束后,不少乘客意犹未尽,围着中国艺术家、学者等继续探讨感兴趣的话题。

在一座以丝绸之路上的汗血宝马为原型的雕塑作品前,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韩晓冬以“东西方雕塑艺术比较”为题同乘客开展交流。他说,西方乘客对中国雕塑艺术的浓厚兴趣让他印象深刻。

在“盛世公主”号上,除了陆续登船的“故事团队”,还有一群特殊的中国人——在约1350名船上员工中,有170余名来自中国。

他们,也在用另一种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

25岁的山西姑娘高飞两年前从吉林大学毕业。学习生物工程的她没有走进实验室,而是想要“走出去看看”,成了邮轮上的一名服务人员。“邮轮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在航行中体验不同的文化。”高飞说。

一艘国际邮轮,就是一个不同文化相互激荡与融合的场域。在这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人们,共同营造着一个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和而不同的环境。

日出东方。26日晨,“盛世公主”号靠泊厦门国际邮轮中心。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船上“讲述中国故事”的系列活动结束了,更多的故事正在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