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岭村脱贫“三部曲”

作者:王忠先 裴虹荐 来源:吉林日报
2017-07-12 10:16:00

盛夏时节,记者驱车200余公里来到了地处偏远的辉南县朝阳镇马家岭村。

映入眼帘是油绿的庄稼、整洁的村路、崭新的铁栅栏、新砌筑的边沟……顿时,记者对“贫困村”画上了问号。

“一年前还不是这样呢!”马家岭村民贾艳霞大姐快言快语道。

过去,有着4个自然屯、345户的马家岭村地少人多,村集体收入累年“赤字”,142户230口人过着贫困生活。如今,马家岭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有了稳定收入,去年每人年收入达到3230元,生活状况发生了“蝶变”。

2016年初,包保单位通化市政府办派出了张健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他会同村党支部一班人奏响了产业项目兜底、培养增收能力、党员带头致富的精准脱贫“三部曲”。

“马家岭村位于朝抚路沿线,借助交通优势建设高速公路广告牌是最稳定的脱贫项目。”晒得黝黑的张健介绍说。

2016年,张健经过实地考察,拿出方案多次征求市政府办、市地税局、市发改委等8个包保部门的意见,最终确定了投资138万元利用高速公路两侧新建12个广告牌脱贫项目,每块广告牌3万元的租金收益成为贫困户的固定收入。张健告诉记者:“今年秋收后,将再新建4块广告牌,扩大项目规模。”

“要让村子有属于自己的农业产业项目。”张健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因循守旧。对此,要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扶贫项目中来,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016年,该村成立绿丰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包保部门帮扶建起8栋标准化大棚,发包给懂经营懂技术的农户。并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植山野菜、油桃等果蔬,赚取劳务费。8栋大棚每年产生16万元租金用来分红,这样村里的贫困户又多了一条稳定增收渠道。

“马家岭村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岁数较大、因病因残无劳动能力,发展庭院养殖业再适合不过。”张健说,今年春天,包保部门为贫困户送鸡雏3400只并有回收订单,估计每家增收2000元。过些天还将无偿送给每个贫困户200棒木耳菌棒,在房前屋后的园子里栽培就行。这样配合脱贫产业项目,实现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提高了贫困户年收入和生活水平。

为了破解村经济作物种植单一的难题,张健与村班子成员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蒲公英220亩。签订订单的企业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预计每亩地收益在1500元左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能通过打工增收。“我在村里蒲公英基地除草打点零工,一天能赚100多块钱!”67岁的贫困户黄桂英乐呵呵地说,上半年他已经有了3000多元收入。

村党支部还号召有能力的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帮助贫困户脱贫。“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我在山上包了90亩荒地,种植核桃、红松、云杉、山胡萝卜、蒲公英等植物,把树栽起来、让地绿起来,同时让贫困户多赚点儿钱。”67岁的徐桂香入党已25个年头,回馈养育自己的土地、为村民谋求福利是她的初心。“别的地方打工一天给80元,她照顾俺们贫困户给120元,不要就追到家里给你送去。一年下来,工钱、分红、养鸡收入、土地流转、低保农保加在一起,收入个万八千不是问题。”贫困户贾艳霞一脸的满足。

让劳动能手有活干、有钱挣,村妇女主任孙玉芬功不可没。“一两个人不好找活干,我领着村里的妇女出去插秧已经有十几年了,每年十几天的工期就能让十几名贫困户赚4000元,大伙都乐呵着呢!”

“还要让贫困户靠自己的技能吃饭。”张健向记者展示了厚厚的一摞职业技能从业资格证。他说,这归功于市人社局为贫困户免费开设的电工、焊工、月嫂等技能培训班,村里这一批考试合格的有74人。

马家岭村唱的“三部曲”,让这个从没有集体收入到去年有了5万元进账的贫困村发生了“蝶变”。“今年,村里又建了个鱼塘,村集体收入可再增加2万元。长短项目的实施,贫困户今年人均收入超出3430元有谱了。”一脸憨厚的张健充满了信心和干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