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王甲铸)86岁的邱双炯坐在考究地木制长椅上,语速徐缓。尽管早已功成名就,但老人并不急于谈及德化瓷:这门技艺究竟该怎样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传承下去,这是整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一项巨大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如何提高传承水平,是关系到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一个不容懈怠的重大问题。
离开邱双炯老人的研究所,夕阳已打上德化街头。实际上,就在古瓷都一如往昔的黄昏里,在德化的两处培训课上,一些孩子还依旧在白磁盘上一次次描线又擦掉,一些学员也还在灼热的培训班里手握刻刀——德化瓷烧制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正走在一条卓有成效的实践之路上。
德化瓷一定要传下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当代知名雕塑艺术家邱双炯(王甲铸 摄)
福建德化和湖南醴陵、江西景德镇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其出产的德化瓷以“中国白”、“东方艺术珍宝”之名享誉天下。但晚清以后,德化瓷业却每况愈下,其间只有苏学金、许友义等少数民间艺人苦苦坚持,直到新中国成立,德化瓷业才获得新生。
如今已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终生成就奖获得者的邱双炯1932年出生,自幼丧父,家境贫寒,14岁自谋生路到瓷庄做了6年学徒。此后,邱双炯在政府部门任职,并曾担任德化县委副书记,直到退休后才又投入到陶瓷事业中。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德化陶瓷烧制还是以柴火为主。经过潜心研究,邱双炯用他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德化陶瓷产业“以电代柴”的能源变革,并首创了“薄胎瓷塑”和大体量中国白瓷塑作品。
在他自己创办的陶瓷研究所里,老人一直坚持“师带徒”,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瓷塑人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邱双炯曾说:德化瓷一定要传下,这是德化瓷都的根。
传统“师带徒”模式正在创新
德化瓷 孔子造像 (王甲铸 摄)
但事实是,传统的“师带徒”模式本身也亟须创新,以适应现实要求。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卢美彬说,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以师带徒”,原本对传统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就少,这样以来可选择的面就更窄,真正能学好的优秀的徒弟并不多。
卢美彬同时还是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在学校里有自己的工作室。9月20日下午,记者采访时有8名学生正在工作室里学习在白瓷盘上作画,这些孩子既是学生,但又都是卢美彬在学校里收的徒弟。
这种传承和培养模式,源于德化职业技术学校2011年启动的“师徒制”活动:成立“师带徒”专业工作室,严格遴选徒弟准“入室拜师”机制,不仅签订“师带徒”人才培养协议,还建立“师带徒”学期考核、监督与沟通机制。
同时学校还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提升非遗相关专业教师队伍,提升师傅专业水平。据悉,目前学校现有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冠名工作室已有15个。期间共有626名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与42名师傅结对,已有358名徒弟出师,成为陶瓷技能型人才。
研培计划带动更多人一起传承
参加德化瓷研培计划的一名学员 (王甲铸 摄)
离开德化职业技术学校,记者在另外一个培训班里又见到了一些成年人:准确的说,他们都已是传承人群,受训的时间为一个月。前半个月的培训在学校里进行,后半个月的培训就直接进到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这个培训班的名字叫: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福建省第七期暨福建德化瓷烧制技艺培训班。
2015年,为适应非遗传承的现实需要,加强传承能力建设,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文化部、教育部实施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旨在提高非遗传承能力,即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基本要求是帮助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是“研培计划”在福建唯一一所试点院校,2015年起,已完成德化瓷、莆田木雕等11期共660人的培训任务。院长唐文忠说,做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承办学校一定要和产业进行对接,“研培计划”进入到企业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探索。
苏献忠生于德化陶瓷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是此次研培计划德化瓷烧制技艺培训班的指导老师。苏献忠说,“研培计划”进入到企业,可以让学校了解企业诉求,也可以让老师更好的掌握传承人群的学习动态,这样以来,学院式的教学和民间“师带徒”模式就可以进行很好的结合。
国家文化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些参加“研培计划”的学员回去后又自己办班,把学习所得让其他传承人分享;有的则办起了合作社,带动更多的人传承非遗,起到了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