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波:“生命驿站”的守卫者

来源:央视网
2017-10-10 17:30:49

央视网消息: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来说,每一天都在与死神较量,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走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号楼5楼的重症医学科,一个领先国内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呈现在眼前,这一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国内着名重症医学专家、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邱海波教授。

“重症患者就像是徘徊在悬崖边上,重症医学科是他们最后的希望。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我们的责任所在。”这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邱海波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邱海波:“生命驿站”的守卫者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ICU的先行者

作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邱海波教授对医疗服务、质量技术、科研工作精益求精。他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学一点多走一步,就能为患者多争取一次成功获救的机会,就能将学科建设多推进一步。

重症医学科的成长与强大,离不开邱海波的苦心建设与默默付出。从参与编写各类重症医学指南到作为专家参与制定重症医学科建设管理规范;从编着重症医学科医师的专业读物到筹备组织重症医学科医师资质培训;从建立健全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到完善重症医学网络平台建设……无不倾注大量的心血,他几乎全年无休地奔波各地忙于工作。

在他的带领下,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先后成为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唯一的重症医学诊疗中心、首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级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每年抢救重症患者1000余例,会诊病人600余人次。现如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已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江苏省乃至全国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在2016年复旦大学医学专科声誉排名中获得全国第二的好成绩。

立足江苏,放眼全国,让更多的重症患者受益是邱海波教授不懈的追求。近年来,国家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工作也在步步推进:修订重症医学质控指标,规范重症医学学科发展;通过重症感染监测协作网的运行,有效监控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质量;逐步推进单病种管理,使重症医学感染管理工作迈出了一大步;率先在江苏省试点重症医学专项规范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并在取得效果后向全国推广……在夯实学科基础的道路上,邱海波始终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前行。

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对重症医学而言,每一天都在与死神较量,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关乎生死。所以,邱海波教授对自己、对学生、对年轻医生都要求极高近乎苛刻,对研究工作也是一丝不苟。

不管事务多么繁忙,邱海波教授都要亲自查看每个实验的原始数据、考证实验结果、修改学生准备发表的学术论文。都说邱海波教授打造的团队是铁骑,培养的学生是精英,因为他们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2015年5月,邱海波突发急性胰腺炎,边输液边召集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修改答辩论文,尽管身体虚弱,声音依旧有力,眼神依旧坚毅,要求依旧严格。每一个研究开始之前,他都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国际相关学术动态,反复推敲实验计划、论证实验的可行性。他重视科研与临床的结合,认为对临床无意义的研究就如同没有灵魂,不应为此浪费医疗和社会资源。被“苛求”的时间长了,学生们也自然地体会到其中的益处。

在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上,邱海波教授要求尤为严厉。每次制定治疗方案之前,他都力求对患者病情有精准的把握,任何对患者无益的干预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操作都要完全依照流程,为的是确保治疗方案的实施万无一失。

邱海波:“生命驿站”的守卫者

(图片来自网络)

守护生命不敢懈怠

“常常面对可能已经到达生命最后一刻的患者,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精湛的医术是行医的根本,医生的水平决定了患者能走到哪一步,所以做一个有能力治病的医生至关重要。在医院里,虽然重症患者只是比例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对医生的要求却是最高的——他们需要有全面的知识、快速的反应、仁爱的情怀。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带来了无尽的动力。”在邱海波看来,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责任所在。

在玉树抗震救灾时,一位30多岁的重症患者出现高热、休克和肾脏功能衰竭,如果不及时进行抢救,很可能性命难保。邱海波教授亲自上阵,为病人进行床边血液滤过治疗,生命垂危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不料三天后,患者病情再度恶化,邱海波教授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紧急抢救,坚持守候在病人床边,及时调整救治方案,历时两周后终于把病人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邱海波感慨地说,“每次抢救的成功都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褒奖,也是我们ICU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最大的欣慰。”

大家总能一大早就看到邱海波精神奕奕的出现在病房查看患者病情,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了会诊重症患者,他经常连三餐都顾不上吃。外出会诊完毕,患者转危为安,不论多晚他总是搭乘最早的班机回来,为的是病房里依旧需要他的重症病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没有辜负重症患者的生命重托,而辛劳也化作银丝,爬上了鬓角。

做有温度的好医生

20多年来,邱海波始终怀着对医学的赤忱之心,在人民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先后参与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4年“8.2”昆山爆炸事故和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工作,并多次担任国家医疗专家组组长,成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他认为,作为重症医学科医生,除了要不停地努力学习探索,创新重症抢救技术,还必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找到患者的痛点,去救治、安慰、鼓励他们,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临床医生一定要把时间多花在病房里、多花在患者身上,一方面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沟通,了解患者病情究竟处在哪个阶段,给出最适宜的治疗方案,一方面要努力鼓励患者,告诉他还需要度过多少艰难的时光,让他觉得医生时刻都在关心他。他始终要求自己,不仅要做一名技术高手,更要有人文情怀,成为有温度的好医生。

近年来,邱海波教授被评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医德标兵、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奖、江苏省“白求恩式卫生工作者”、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全国卫生系统以及中组部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等殊荣。

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是无数次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在邱海波的带领下,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新成果。邱海波说,重症医学永远在路上,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无尽的动力,他将和他的团队砥砺前行,追求卓越,再创新佳绩。(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