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百万信不信?听花茂村“网红”讲述他们的脱贫故事

来源:法制网
2017-11-27 13:36:47

法制网记者 柯榜凯 文/图 

“如果我不来这个地方,根本不会知道王治强这么富,这个富绝对不亚于大城市。年收入百万啊,就是在北上广,年收入百万也是很富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评论员王石川这样感慨。

年入百万信不信?听花茂村“网红”讲述他们的脱贫故事

现在的花茂村不仅仅是“党建扶贫示范基地”、美丽乡村典范,同时也是平安法治示范园。

沿着习总书记当年视察的足迹,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指导,中国日报网、贵州省委网信办主办,人民网、法制网等13家单位协办的“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专家学者们于11月22日一同走进了美丽的花茂村,并与当地的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特殊的交流会。以花茂为窗口,看贵州这五年的发展变化。而王石川的感慨也道出了同行其他媒体记者的心声。

他口中的王治强,确实不简单。

这个“百万富翁”曾经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现年54岁的王治强在2014年以前以外出务工为生,勉强维持生计。2014年回家对自家老房子进行改造后,创办起全村第一家乡村农家乐——“红色之家”。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花茂村时就是在他家召开的院坝会,与群众们进行了40分钟的亲切交谈。而今,王治强靠着农家乐每年就有纯收入100余万元,不光老房子重新翻修了一遍,还进行了扩建,甚至买了两辆车。青年专家学者一行去他家参观时,王治强家平常出行用的家用轿车就停在旁边,还有一辆商务车专门拉物跑活。很多人慕名前来,找他拍照留念。通过他的带动,全村已发展起农家乐28家、乡村旅馆12家。

年入百万信不信?听花茂村“网红”讲述他们的脱贫故事

王治强经营的“红色之家”,院子里的桌椅还围成当年习总书记视察座谈交流时的样子。(多彩贵州网 汤馥铭 摄)

“彻底消除贫困的道路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不懈的努力,但对中国而言,却不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来自印度的外国专家巴科也如此感慨。

“来贵州之前,我预想会看到很多非常贫困的现象,尤其是跟东南沿海相比,但事实上这里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一个基础设施非常完善的地区。”中国日报自由撰稿人布鲁斯的感受,也是不少第一次到贵州的媒体同行的感受。但布鲁斯不是第一次来贵州了,中国美丽乡村的巨变,让他兴奋到无法放下手中的相机。

翻翻5年来花茂村扶贫致富的“简历”

如果翻翻5年来花茂村扶贫致富的“简历”,你一定会惊掉下巴。不仅仅是王治强,四代做陶、以陶谋生,被称为目前全村仅存的仍在做陶的手艺人的母先才,依靠陶艺馆,搞起陶艺体验吧,借助农村电商平台,每年纯收入超过百万元。现在,土陶文化已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母先才本人也成为土陶技艺的传承人。村里另一位返乡创业代表虽然当天有事没到场,但据介绍,因为发展草莓园,预计今年年纯收入可达到65万元以上。

年入百万信不信?听花茂村“网红”讲述他们的脱贫故事

花茂村的陶艺街。

“自打记事开始,花茂村就非常穷,那时候家里姊妹很多,吃饭都必须限量。那时候的花茂村脏乱差,根本不敢相信会有今天的发展变化。”带着浓重乡音的母先才如今通过制陶手艺,和王治强一样成了花茂村的“网红”,他的照片频频被登在新闻报道中,上了网。

年入百万信不信?听花茂村“网红”讲述他们的脱贫故事

母先才教兴致勃勃的外国专家Hosam体验做陶。

花茂村年底就能实现全部脱贫的底气何来

花茂村以前叫“荒茅田”,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组织的引领和扶贫政策支持下,播州区依托境内的红色旅游资源——苟坝会议会址,在相邻的土坝、花茂、苟坝等村整体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指目前在遵义市14个县市区全面展开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引进九丰农业、顺然生态农业等多家企业落户,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旅一体化。

年入百万信不信?听花茂村“网红”讲述他们的脱贫故事

习总书记2015年到花茂村视察时就是站在这堵土墙前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花茂村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而如今真的在慢慢实现并绽放着它的花繁叶茂。两年来,花茂村新增农家乐、乡村旅馆22家、特色小吃店28家,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250余人,示范带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5亿元。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从2012年的3356人减少到现在的不到1000人。2016年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07元。也难怪花茂村有底气说,他们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预计99.18%,并已被评为省级同步小康示范村。

中国的扶贫故事注定是浓墨重彩的

走访当天,花茂人或是正在为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而忙碌,或是为自家商品的出售而殷殷介绍,湿润的空气中充盈着农家特有的饭香,人们脸上的表情是富足而从容的,眼里含着笑意。

在王治强家不远处,还有一个“网红”,他是花茂村有名的农民画家,叫王培宽,画画几十年了。“一盏马灯半盅酒,千年皮纸几行诗”,一幅对联用漂亮的隶书书写贴在门前,门框抬头正中间挂着“遵义市播州区非公经济双创示范户”的铜牌。屋内贴满了王培宽的画。正在作画的他随手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水灵灵的墨兰。“您卖画的年收入有多少?”记者问。他摇头一笑:“卖画一年卖不了几个钱,也就是几万块。我有其他收入来源,我爱好广泛,我会摄影、吹管乐、吹萨克斯。”王培宽脸上恬然与笃定的神情,让记者也不禁跟着笑了起来。

年入百万信不信?听花茂村“网红”讲述他们的脱贫故事

正在作画的花茂村农民画家王培宽。

“花茂村就是习总书记心中的新农村样板。”与法制网记者一路同行的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德中这样评价。

是的,创新经营模式与田园旅游经济、传统红色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花茂村呈现出的正是一个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美丽乡村治理体系缩影。就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任编辑盛玉红所感慨的,花茂村不仅仅是一个向世人展示中国建设美丽乡村以及巨大扶贫成效的窗口,也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窗口,更是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成立近百年仍然蓬勃向上奥秘的窗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如何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一个又一个的“花茂村”正在用他们的幸福指数揭晓答案。

过去的5年,中国扶贫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变革是深层次的,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而这其中的扶贫故事一定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年后,邀请大家再来,一定又是一个新花茂!”“红色之家”老板王治强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