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榆林:发力民生改革 让群众乐享发展成果

来源:人民网-图片频道
2018-07-02 17:04:22

幸福榆林:发力民生改革 让群众乐享发展成果

民生连民心,民生聚民力。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已整整20年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在成为全体榆林人的福祉。20年来,社保、文体、旅游、慈善等各项社会事业亮点频频,历届榆林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要突破口,密集出台惠民政策,加速发力民生改革,用发生在大家身边的系列变化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环境,诠释了幸福的意义。

生活保障为全体市民普惠幸福

2017年,榆林共保障社会救助对象55.2万人,共筹措各项社会救助资金13.6亿元,一个内容丰富、保障措施有力、操作性较强的救助制度体系正在日臻完善。目前,榆林市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临时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

“十二五”期间,榆林社会救助资金不断增加,救助范围逐年扩大,救助水平持续提高,社会救助各类资金总投入65.4亿元,比“十一五”增加了46.4亿元。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400元,平均补差由每人每月227元提高到327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也历经了6次提高,由每人每年1600元提高到2500元,平均补差标准由每人每年1260元提高到1920元。

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4200元提高到60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4000元提高到5500元。榆林市启动医疗救助“一站式”工作,住院报销比例由2012年的20%提高到2015年的65%。2012年,榆林市建立了临时救助机制,将临时性突发性困难家庭纳入救助范围,每年资金投入从最初的2584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7318万元,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1999年和2004年,榆林市先后启动了城乡低保工作,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70元和每人每年625元。截至2017年底,全市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1999年的每人每月70元提高至2017年的560元,较之前提高了8倍,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04年的每人每年625元提高至2017年的3470元,较之前提高了5倍多,城乡低保工作开展近20年来,社会救助力度持续加大。

文体事业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

多年来,有一个大型公共图书馆,是榆林人的迫切希望。2017年7月12日,榆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几大班子和相关部门对市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项目建设进行了选址,确定市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在榆林高新区明珠大道西、沙河路南、长兴路(人民大厦)北建设,项目占地约270亩。目前,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近年来,榆林完成了榆林剧院维修改造工程,启动了榆林群众艺术馆建设项目,实施了榆林民俗博物馆凯歌楼、沙河公园陈列布展,落成了余子俊纪念馆,启动了榆林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取得进展。

与此同时,榆林市艺术精品创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精品。歌舞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戏剧《嘎达梅林》《牛二蛋与马寡妇》分别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奖、曹禺戏剧奖;在去年榆林承办的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上,我市精心组织打造了5台大型舞台剧目,其中3部剧目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占全省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他诸如小说、散文、诗歌、影视剧等创作也呈雨后竹笋态势,佳作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市文化繁荣。

榆林能化基地建设20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不仅文化事业百花争艳,体育事业同样欣欣向荣。今年2月28日,从西安传来喜讯,榆林成为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预定承办城市。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先后建设完善了一批体育设施,组织开展一系列国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选拔培养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同时,榆林通过各类赛事培养了300多名一级、1500多名二级、2400多名三级裁判员,培养了15名国家级、430多名一级、2500多名二级、3000多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旅游从空白到重点项目库

2017年榆林市接待游客3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从旅游空白到大众旅游,20年来,榆林旅游呈现目前全域发展态势,榆林市财政每年设立1亿元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来撬动和激活全市旅游资本投融资市场活力,汇集各方资金投向旅游行业。

“榆林旅游局是1992年正式成立的,那个时候大家还没有旅游的概念,榆林的旅游还处于封闭空白的状态。”已经退休的原榆林旅游外事局副局长高占锦回忆说,1997年,榆林才开始着手摸清自家旅游的底子,做未来的规划发展,一转眼20年过去了,旅游业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项目建设是旅游产业的根基工程,也是市场发展的主体。目前,榆林市初步建成包含全市12县市区共154个重点旅游项目库;长城遗存带、黄河峡谷带、毛乌素沙地景观、黄土高原景观“两带”“两景”调研成果初步形成。景区标识体系、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厕所革命如期推进,在三年行动中,共新建和改建厕所232个;积极争取重大项目,申报25个全国优选旅游项目、10个省级过亿旅游项目、2个西部大开发重点前期项目、5个扬州市对口帮扶榆林市项目;积极推进A级景区创建。推进佳县白云山、神木红碱淖5A级景区前期创建。

慈善救助彰显城市文明进步

慈善事业是一个城市和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榆林地处毛乌素大沙漠南缘,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尤其是南部县有不少贫困人口,成为长期困扰当地政府的难题。为了解决困难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生活需求,1998年6月,榆林市慈善协会正式成立。

20年来,榆林市慈善协会共募集慈善资金1.55亿元(包括善物折合),实施了扶贫济困、支教助学、扶老助孤、助医助残、救灾救援等救助类别和上百个项目,使100多万人受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近年来,慈善在社会中的贡献不断提高,募集能力逐步提升,慈善救助逐年增强。自2012年以来,每年募集的资金(包括物资)和慈善资助支出超出1000多万元,今年更是达到2100多万元。慈善协会以资金、物资捐赠救助和志愿服务为主要方式,以精准扶贫户、低保户、贫困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残疾人为主要资助对象,选择重要节点和节假日,开展慈善救助活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