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2月4日电 题:九间棚:风景这边独好
新华社记者吴书光
九间棚,一个曾被抱怨祖宗选错了地方的村庄。
改革开放后,九间棚人发扬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将九间棚村建成“沂蒙明珠”。
如今的九间棚人,一边做大金银花产业,一边发力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向乡村振兴的新目标奋进。
九间棚村四通八达的道路设施(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峥摄
穷山村变身“沂蒙明珠”
“买了自行车三年没进家门,只能放到山下亲戚家”“旱天要用秤分水”“原来挑梨下山卖,如今客商上门收”……
忆及当年无电、无路、缺水的日子,看看眼前的美好生活,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九间棚村的老人们不胜唏嘘。71岁的老党员刘甲全感慨道:“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也一点不为过!”
九间棚村坐落在沂蒙山区640米高的龙顶山上,山高涧陡、四面悬崖、土地瘠薄、缺水没电,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恶劣。112亩土地挂在23条山梁上,零零星星有3100多块。即使赶上好年景,村民也只能吃个七八成饱。
九间棚人一直尝试改变村里的贫困,但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不见起色。有的村民下山后都不愿意说自己是九间棚村人。
难道九间棚就是世代受穷的命?1984年,三名共产党员刘嘉坤、廉茂增、廉茂元自费外出考察,外面的精彩与山上的落后对比鲜明,深深刺痛了他们:不能代代人都点煤油灯,豁上命也要改变九间棚!
当年冬天,刘嘉坤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上任后,他把带领村民将实现架电、修路、引水上山、治山种树作为头等大事。
1984年,九间棚村村民在修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刘嘉坤回忆说,当时党员干部带头卖猪、卖羊、卖家当凑钱,全村177人架电、修路,前后仅用半年多就架上了电,修成了一条宽6米、长3500米的盘山路。
从那以后,全村老少齐上阵,连续苦干5年,干了常人10年都干不完的活。全村累计集资23万元,修砌石渠3500米,开山整地500多亩,新栽果树2万多棵……初步改变了九间棚村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温饱问题,也迈出了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把金银花做成“致富花”
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九间棚人加快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
20世纪90年代初,九间棚人认识到从土坷垃里刨钱太难,要真正富裕必须走农业与工业相结合的路子。他们立足山上农林果,下山进城办企业,先后创办了花岗石厂、机械配件厂、塑料厂、金银花茶厂等。
1997年,九间棚村人均收入达3000元,成为沂蒙山区的富裕村。这时,仅有初中文化的刘嘉坤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迫切需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此自费去北京大学进修经济管理。
经过两年学习,刘嘉坤开阔了眼界,有了全新的思路。考虑到平邑县自古有种植金银花的传统,而金银花是一种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药食同源的多功效植物,刘嘉坤认为,如果把金银花产业做大做强,九间棚必将发展得更好。
几名游客冒雨参观九间棚村(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朱峥摄
说干就干,刘嘉坤率先承包土地试种,获得丰收后,老百姓开始大面积种植金银花。他非常重视科技支撑,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选育了九丰一号和北花一号,尤其是北花一号金银花品种,彻底颠覆了数千年来金银花两三天即开花凋谢的特性,好采摘,产量高。
为了做大金银花产业,九间棚成立了农业科技园,先后在北京、云南、甘肃、新疆等地设立种植基地,目前种植金银花20多万亩,初加工厂10几处,影响并带动了10多万人靠金银花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打造形成了集金银花良种培育、推广种植、干花贸易、食品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2017年,九间棚村人均收入2万多元。刘嘉坤说,金银花也是幸福花、致富花,是助力山区农民精准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做乡村振兴先行者
九间棚村所处的天宝山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的同时,九间棚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立了平邑县第一家村级旅游公司。
60岁的村民刘月凤在村里的刺绣坊整理自己制作的刺绣商品(1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60岁的刘月凤既是九间棚村民,也是旅游公司的职工,平常她会先到果园里劳作,早饭后到刺绣房做活,销售村民手工制作的特色旅游产品。她告诉记者:“果园一年能挣六七万元,在旅游公司上班每月工资3700元,孩子们都有各自的工作,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据介绍,近年来,九间棚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新修建了景区环线道路,建设了两座蓄水30万立方米的峡谷水库,新修了10多公里长的“集水渠”,新建了九间棚展览馆,借助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的群众进入旅游产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增收致富。据测算,仅乡村旅游一项,年可实现收入6000万元,带动周边十多个村、1万余人增收致富。
如今,正在规划中的九间棚田园综合体融乡村休闲、红色教育、沂蒙风情游、生态养生为一体,九间棚村正在向乡村振兴的新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