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春运:铁轨上的“B超”医生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1-29 16: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钢轨探伤车出发前刘兴元检查探头(岑平波摄)

“春运期间高密度行车,钢轨很容易出现疲劳伤损,我们必须打起精神,把所有存在的伤损检查出来。”1月28日早上7点30分钦州工务段大型钢轨探伤车的工长韦巍在班前会中再三嘱咐班组职工。

今天他们要对南防线全线100多公里线路进行探伤检查。 “和我们平时体检一样,钢轨承受列车车轮的高负荷碾压之后,会形成一些伤损,所以也需要体检”,韦巍说。

他们“出诊”就是开着钢轨探伤车在铁路上跑,通过车下探伤小车、激光器、高速相机及车上的传感器采集信息,数据经过处理后钢轨内部的伤损状况也就会通过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标记实时反映到探伤车载电脑显示屏上。

“没有探伤车以前,我们是用人工小车探伤,每天推着小车徒步只能走八、九公里。2014年单位引进了大型钢轨探伤车,速度快多了,相对人工小车探伤,效率提高了近30倍。”探伤工刘兴元边操作电脑边介绍。

工作台上大大小小的显示屏共9个,按照分工,刘兴元负责数据回放,还有两名工友分别负责监控实时波形和监控检测轮。“每个岗位的人员都不能马虎,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漏都有可能影响探伤结果。”刘兴元接着说道。

中午13点05分探伤车返回到那铺站时,由于需要避让货车,他们没有按时返回驻地,午饭只能在车上解决。“这种情况我们已经习惯了,所以我们早有准备。”说着韦巍一手拿起面包,一手拿起牛奶大口吃起来。

在短暂的停顿之后,他们又得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数据回放相当于一道防线,把伤损‘拦截’下来,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说着刘兴元拿起桌子上的眼药水,往干涩的眼睛里滴了几滴,做足“战前”准备。“回放速度一般是每公里1分钟,钢轨状态好的话会快一些。”

下午15点30钢轨探伤车返回到钦州站,完成了南防线全线探伤,但是韦巍和刘兴元工作仍然没有结束。“探伤车完成检查后,需要对一些部件进行检查,如有损坏要及时处理,这样就不会影响到第二天的探伤作业。”说着韦巍走下车察看探头状态。

刘兴元始终坐在电脑前仔细察看。“这种形状的标记就是疑似伤损,我们要做好记录,及时向车间调度回报,安排其他工友进行现场校对。”他指着屏幕上一处米粒大小的红色图形说。

对于广西沿海的1200余公里的铁路,在春节期间他们要加密检查,确保线路的安全稳定。“针眼儿大小的损伤,都有可能导致列车脱轨。春运期间行车更密集,我们需要缩短探伤周期,连续作业十几天是常有的事,为了列车的安全都是值得的。”韦巍和刘兴元表示。(岑平波 朱新聪)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