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匠心报国】曹彦生:为导弹“雕刻”翅膀

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中国高端制造业当中的顶级工匠,他们技艺精湛、执着坚守,用卓越的技艺报效祖国。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立方体是一把鲁班锁,有12个零件,100多个接触面,曹彦生加工出来的鲁班锁竟然一丝缝隙都看不到。

【大国工匠·匠心报国】曹彦生:为导弹“雕刻”翅膀

来源:央视网 2019-05-02 10: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中国高端制造业当中的顶级工匠,他们技艺精湛、执着坚守,用卓越的技艺报效祖国。本台从今天(5月1日)开始推出《大国工匠——匠心报国》系列报道,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分毫不差”的导弹部件精雕师——曹彦生。

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生产基地,一项新的挑战即将开始,他们要加工一批特殊的零件,1斤重的航天铝合金毛坯要铣加工到只有3克,而且不能有任何变形。

2005年,曹彦生进入航天科工二院283厂,原以为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结果每天重复的都是最简单的铣平面的工作,这让曹彦生心灰意冷。

就在曹彦生心浮气躁的时候,一次操作失误让他彻底警醒。在一次铣平面的过程中,曹彦生输坐标的时候输错了一个符号,瞬间,飞速旋转的刀具直接扎到了工作台上。

尽管第一时间终止了错误的程序,但是,工作台上已经留下了一圈刀痕,这道痕迹更是深深地刻在了曹彦生的心里,沉下心的曹彦生慢慢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是对自己心态和技能的全面锤炼。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年。为了练就技能,日常生活中曹彦生只要看到一些复杂的结构,他都要想办法加工出来。

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立方体是一把鲁班锁,有12个零件,100多个接触面,曹彦生加工出来的鲁班锁竟然一丝缝隙都看不到。

多年的技能磨砺终于迎来了用武之地。一次,厂里为国家某新型导弹加工空气舵,这是导弹的重要构件,犹如导弹的翅膀,直接影响着导弹的发射和飞行姿态,由于结构复杂、厚度薄,控制形变和对称度难度极大,两次做出来的产品都失败了,眼看整批次空气舵存在报废的风险,大家想到了曹彦生。

凭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储备,曹彦生加工出了新的产品,一上测试台所有人简直都不敢相信。

14年的时间里,曹彦生参与制造的导弹不断升级换代,他用高超的技术为高精度导弹的研制和生产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朱月红】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