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忠诚有个约定|守卫核电站,书写最平凡的传奇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滋润着位于东海之滨的晴川湾,海面上的渔船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位于这里的福建宁德核电站,是我国第一个在海岛上建设的核电站。

我和忠诚有个约定|守卫核电站,书写最平凡的传奇

来源: 中国军网
2019-05-27 12: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远眺核电站和二跳岛。

央广网5月26日消息(记者王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滋润着位于东海之滨的晴川湾,海面上的渔船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位于这里的福建宁德核电站,是我国第一个在海岛上建设的核电站。守卫在这里的是武警福建省总队宁德支队执勤二中队,中队与宁德核电站一同诞生,肩负着维护核电站安全生产和驻地群众安宁生活的神圣职责。

“多希望这里还有人认识我!”执勤二中队原中队长谷大志回到自己的老中队,自言自语道。

“来核电中队,一定要去二跳岛。”这是谷大志对每一名来核电中队的人说的话。二跳岛上似乎有核电中队的“前世今生”。

在核电站旁边,有一个小岛,叫二跳岛,一个哨楼孤零零地伫立在上面,这是执勤二中队的战士们站岗的地方。太阳从海面升起,照亮了哨兵的脸,他已经纹丝不动地站了两个小时。前来换哨的战士带着一身风油精和花露水的味道接过哨兵手中的枪,脸对着核电站的方向开始了他新一天的工作——站岗。

下哨的士兵走出哨楼,准备回中队,下了178个台阶离开了小岛。这178个坡度将近70度的台阶,是执勤二中队战士们每天上哨的必经之路,他们管这个叫“178高地”。这个名字是谷大志起的,没有硝烟的“178高地”,写满了孤独。

“攻克”高地,从来风雨无阻。178个台阶每天上下哨数次,战士们的体能都练得很好。岛上缺水,需要定时抬水上去,扛着水桶爬台阶也成为了他们体能训练的一种。去年刮台风,哨楼顶上的顶棚吹掉了,中队长汪晓宾跟军械员,两人手脚并用,抓住栏杆,一路从台阶上爬到了哨位。

下了二跳岛,走一段凹凸不平的小路,穿过只有哨兵可以进出的铁丝网大门,便到了核电站的核心区,在里面有一个中队的备勤点,第二天要执勤的战士们都住在这里,算一下战士们的执勤频率和时间,他们住在核电站备勤点的时间比在中队时间都要多。备勤点的门前整齐地摆着一排自行车,这可是战士们每天骑车上哨巡逻的交通工具。由于上哨路途遥远,路也不好走,骑自行车巡逻成了这里特有的方式。为了让新兵快速熟悉厂区路线,为独立上哨打基础,班长有时候会坐在新兵自行车的后座上指路,跟他一起去巡逻。两个哨兵,一辆车,朝着哨位骑去,这画面一度被战士们开玩笑评为中队“最浪漫的事”。

二跳岛上通往哨楼的178个台阶。

从核电站出来,载着下哨士兵的执勤车盘旋上山,绕了几道弯才清晰地看到中队的大门,门岗上显赫写着两行字:哨位就是战场,执勤就是战斗。门岗哨兵精神饱满,纹丝不动。

一栋四层楼,一个篮球场,这就是中队放眼可见的大小范围。从海上吹来的大风把国旗吹得哗哗响,风景真好,对于中队的官兵来说,这里像是一幢孤独的“海景房”。十年前,2009年的一个普通又平常的一天,谷大志带着17名官兵来到了核电站,一号机组刚开工,四周荒无人烟。他们也没有今天的这四层楼住,而是住在两个集装箱里。这两个集装箱成了驻训点,作为第一任主官,谷大志自然而然地被叫做“点长”。刚开始没有训练器材,战士们每天除了执勤,就只跑跑步。远离城市,远离喧嚣,面对高山大海和空地,他们常做的,便是对着大海发呆,“白天看海水,晚上听海风”。

后来,集装箱后面建了7间平房,谷大志和战士们开始搬家。平房处在风口上,更接近海边,往后的岁月里,谷大志在这里吹了四年多的风,现在已是宁德支队宣传股股长的他说,对二中队的感情很深厚,就是不喜欢风。

如今,他们住过的集装箱早已不见,那7间平房也夷为平地,中队新的营房伫立在山上,静静地俯视着核电站。谷大志说,他每次走到再也看不到的平房那里,都会对着空地给别人说,这里,是我们住过的地方。这里,是我们的青春。

一号机组发电纪念模型。

走进中队荣誉室,十年的历史不算悠久,但荣誉牌和奖状铺面了一面墙。在荣誉室中间,一个小小的“一号机组发电纪念模型”静静地放置在玻璃柜中,上面写着“2013年4月15日,宁德核电站一号机组投产发电纪念”。这个发电成功的纪念模型,就像特殊勋章一样,这是核电站送给二中队官兵们的一份特殊礼物。

2012年底,宁德核电站进入第一台机组试运行准备的关键阶段。官兵承担了一项新的重要任务——核燃料存放点临时守卫。虽说成天在核电站站岗执勤,但实打实近距离接触“核老虎”,对官兵们来说还是第一次。

核,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放射性物质。使用不慎,会给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惨痛教训,成为很多人心里都绕不开那份恐惧。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事故造成31人当场死亡,爆炸后的核能严重泄漏导致上万居民送命或致病。死亡的大部分是冲上前线灭火的消防员,几百名扔沙包的飞行员,几千名为了防止核渗漏加固核电站底部的矿工,几万名填埋和清理现场的军人……当日抢险的士兵更是用生命和健康为代价避免了核电站的二次爆炸。该事故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切尔诺贝利城因此被废弃。

刚开始守卫核燃料存放点,官兵们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可偏偏这时候,当年第9号台风“苏拉”却马上要正面登陆宁德,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将达到14级。紧急关头,中队和核电站共同商议任务方案,在核燃料存放点周边设置了三个临时哨位,指定全部由干部带哨,确保核燃料万无一失。

核电站建设现场随即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方面核电站全体员工紧急撤离,另一方面中队官兵却全员调动,紧急协调钢筋、水泥、篷布等就便器材搭设临时岗亭。就在最后一颗螺丝被紧紧固定在地面上的时候,台风登陆了。

狂风中,官兵们刚刚搭设完毕的晒衣场被掀翻,营区所有窗户上的玻璃被打破……看着艰苦创业得来的劳动成果被台风破坏殆尽,官兵们不为所动。面对临时岗亭疯狂舞动的篷布,噼啪作响的钢筋支架,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全力守卫核燃料,确保工程进度顺利推进!

台风过后,满目疮痍。但官兵们用生命守护的核燃料却安然无恙。

谷大志。

谷大志说:“我们没有做特别大的贡献,我们只是站岗执勤。但是,我们每天都守卫着整个核电站和几万建设者的安全。我们很普通,如果没有我们,就缺少了很多安全感。我们每天在这个岗位上执勤,实际上就是一种奉献,一种忠诚。”

谷大志调走的那一天,他还在家里休假,抱着自己的小孩,通知让他第二天就去别的队报道。那一刻,他心里无比难受,没有好好告别就要走了。

跟很多军人遇到的情况相似,谷大志的小孩从2013年出生到现在,只知道:谷大志是一个武警。他跟家人也是聚少离多,军嫂默默无闻地承受着家庭的一切。老婆是谷大志“骗”到手的,先娶了过来,才知道生活很困难。他说:“所有的军嫂都会跟身边的姑娘说一句,不要嫁给军人。我家属虽然‘发牢骚’,但是我有任务的时候,她总是很理解,希望我平安回来。因为,你的老公是军人。”

这时候,在海边训练的战士们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回来了。他们在海边跑步时,涨潮的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擒拿格斗,扛圆木,翻轮胎……训练的每一幕,都是年轻士兵该有的样子,也都有谷大志当年的模样。

一个士兵从谷大志旁边经过,喊了一声“谷队”,谷大志看着士兵离开的背影笑开了花。

“面朝大海并不是春暖花开”。看起来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他们只是常年守卫在这个偏僻小岛上。他们目光如炬,他们沉默不语,但他们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传奇。

  (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王苗)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