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工笔画”立意重彩“ ——品读《“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

弹指一挥间,“一带一路”泼墨写意已逾五年。从内亚腹地到非洲之角,从北极航线到南太新城,在五洲四洋的广阔画卷上,中国人正携手友邦睦邻进入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新时代。

王鹏:“工笔画”立意重彩“ ——品读《“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

来源: 《世界知识》
2019-08-29 08: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弹指一挥间,“一带一路”泼墨写意已逾五年。从内亚腹地到非洲之角,从北极航线到南太新城,在五洲四洋的广阔画卷上,中国人正携手友邦睦邻进入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新时代。如果说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宣告了“一带一路”建设已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那么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则标志着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绘制工程正式全面展开。

然而,我们也必须直面一个现实:在这一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仍显不足。而理论研究滞后于政策实践的直接后果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解释、评估与指导作用。当下,海内外“一带一路”建设者、研究者、热心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什么是工笔画?它和大写意有何不同?进入工笔画2.0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究竟是什么形态?应当如何推进?它可能面临何种瓶颈?又将如何突破?

正是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欣然品读傅梦孜研究员的新著《“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该书系国内最早为“一带一路”工笔画建设量身定做的学术专著之一,作者的理论预见性与政策敏感性由此可见一斑。

篇首开宗明义:“持续性是指一种事物或现象出现后得以不断发展或延续的状态。”而这个“持续性”概念,在笔者看来,恰恰是解读工笔画的题眼、锁钥,是“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深水区后的本质特征,也因此成为决定其成败的核心变量。

在中国画的众多技法门类里,写意画与工笔画相对。前者往往乘兴而起、挥毫泼墨;后者则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多立笔可就,而后者则重在日积月累,甚至穷尽画师半生心血。

由此可见,习主席有关大写意与工笔画的隐喻,本身就暗含着对“一带一路”持续性的战略期许和理论刚需。今天的研究者们必须正面回答“‘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够持续推进”这一时代命题。因为它不仅是其他相关理论建构的原点,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法性、认可度的基石,还是向世界各国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关键,更是务实推进“工笔画”建设的认知前提。

该书前两章正着眼于此,并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一带一路”不仅是政治领袖的宏图远略,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是超大规模经济的外溢效应、价值链的延伸与攀升效应等客观规律的使然,是中国崛起、民族复兴、世界秩序良性变革、全球治理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但同时它又的确面临重重困难、阻力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故“速胜论/速成论”或“亡国论/熄火论”这样的论调皆可休矣。

工笔画的另一特征是细腻缜密。在其四大技法中,又以“重彩”为甚,要求画师多层渲染,使画面鲜明厚重,故呈沉稳大气、华美典雅之感。

遵循类似的路径,在回顾丝路古史和“一带一路”演进历程后,第三、四、五章作为全书主体部分依次从内生动力、适应与磨合、风险评估三个维度进一步阐发“‘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这一宏大命题。三者层层递进,从理论分析逐步向政策规划自然过渡。

最后,第六、七章在总结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借用围棋博弈术语,确认“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作为“先手”(优先方向)的周边地区和作为“急所”的全球地缘争夺衢地,以及作为主骨干的“六大走廊”和作为主方向的亚欧非陆海丝路,并给出涵盖内政、外交领域的十条可操作建议。

学者们判断一部国际关系著作的价值通常不外乎三条标准:第一,理论是否自洽,逻辑是否成立,数据是否可靠?第二,能否回答最紧迫的现实政治政策问题?第三,能否为学科建设、理论创新提供有效增量?

通常,一部著作若能满足上述三条中的两条,便可在学界确立其应有地位。而《“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一书则创造性地在现实困境—理论发展—历史纵深三者间建立起一套互为犄角、相互支撑的严密体系。这意味着该书成书及时但绝不应时、应景,它立足当下却又绝非单纯的政策策论,它底蕴深厚却又有别于纯粹书斋里的理论演绎、历史考据,而是在深嵌历史演进之脉络、博采众家理论之长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为应对“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到深水区后不得不直面的新困境、新瓶颈而适时提出的系统性战略规划。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史和研究史上,它当有其应有之地位。

(作者王鹏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