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红辣椒网评:化危为机,提升市场消费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有效防止疫情扩散,落实好“内防扩散、外防输入”要求,不扎堆、不聚会、不聚餐,尽量减少人员外出流动成为阻止疫情扩散的一个重要途径,“宅在家”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群众的常态。

【地评线】红辣椒网评:化危为机,提升市场消费水平

来源: 红网
2020-03-30 18: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有效防止疫情扩散,落实好“内防扩散、外防输入”要求,不扎堆、不聚会、不聚餐,尽量减少人员外出流动成为阻止疫情扩散的一个重要途径,“宅在家”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群众的常态。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形势向好,各地区按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求,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防控措施,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市场消费作为经济运行情况的风向标,一定程度受到疫情的影响。从推动复工复产到各级领导带头消费再到推出系列暖心政策,各地区多措并举,有效恢复提升市场消费水平。但也要看到,受到疫情影响,群众的消费信心还未完全恢复,如何减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提升市场消费水平?

物供要顺畅,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生产是消费的源头,只有供得上、供得足,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疫情期间,一些行业企业用工、原材料、产品运输等“产供销”环节受到影响,短期来说对消费影响不大,但如果长期不顺畅,就会影响到市场的高质量供给。当前,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松劲,一手抓复工复产不动摇。“点对点”“一站式”劳务输出、一对一派驻“特派员”协调解决问题、开辟绿色通道保障运输通畅等举措,打通了经济运行的“主动脉”、畅通了“微循环”,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加速运转。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朝着“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转变,需要各地各部门在推动复工复产上下大力气,进一步摸清企业特别是重大项目复工复产面临的问题,综合施策、强化保障、破解困难,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推动企业由复工复产到满工达产,确保各类消费品市场货源足。要在畅通微循环上下功夫,让产品“上山下乡”、进店入铺上更便利,进一步打通供销最后“一厘米”。

防护要加强,优化市场的消费环境。这次疫情对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影响较大。如何让消费者走出家门、走进店门消费事关消费的成果。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但各地各部门不能有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乐观心态,要强化底线意识,疫情防控措施不能弱化,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不能让来之不易的防控局面出现逆转,以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大环境保障消费市场的好环境。同时要树立“生产消费,卫生先行”理念,要持续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爱国卫生活动,营造干净整洁的环境;各营业者要加强经营场所的消毒查杀工作,使消费场所既干净整洁又安全卫生,确保环境卫生舒心、生产消费放心,以好环境提升消费者消费的愿意。

保障要有力,提升各方的消费信心。人流动起来就能产生消费。实物消费及住宿餐饮等服务类消费是消费市场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最能检验消费景气的指标,但也是受到疫情影响最直接的行业。一方面受到人力成本压力、门店租金压力、营业收入大幅减少等因素影响,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动力不足,部分处于观望状态;另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公众对外出消费心有余悸、踌躇不前,造成客流量减少。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稳就业就是稳经济,为此要做好稳就业、稳增长、促消费文章。各地要加强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多方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就业增量,多措并举铺就就业创业致富路,增加消费的“财源”;做好税收政策宣传和落实,量力而行的做好水费、电费、房租“兜底”,减轻市场主体的负担,帮助其尽快渡过难关;各经营主体加强防疫消杀工作力度,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以安全环境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内容要丰富,升级顾客的消费体验。这次疫情期间部分企业瞅准商机,加快自身升级转型,各种新零售、新业态、新消费给消费市场发展带来了新商机。在线问诊、远程办公、网上教学等新业态,让我们搭上了“云经济”的快车,不仅解决了大众的现实问题、丰富了消费的内容,也推动了产业的发展。疫情期间,销售线下受阻,各类市场主体可转战网上,通过互联网实现买方卖方的直接对话,实现无接触买卖,减轻疫情对销售的影响。而且各经营者,可通过打折扣、有奖促销等营销措施,挖掘潜在消费者,带动客源;还可以通过研发新产品,加强市场摸底,有针对性地对客户进行“私人定制”服务,拓展更新服务内容等举措,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此拉升消费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是一片大海。疫情对市场消费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是短暂的,只要以辩证思维来看待目前形势,坚定信心、主动谋划、主动求变,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推出“亮点”,提振市场主体的精气神,打好化危为机的主动战,我们就一定能够摆脱疫情影响,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市场消费水平再上新台阶。

(刘忠金)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