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抗疫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实践,催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全社会、全民族合力抗击疫情的生动场景,彰显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实践支撑。

以伟大抗疫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来源: 求是网
2020-10-31 13: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民族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破浪前行。抗疫精神是我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支柱,是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里以高度凝练的话语,从不同维度阐释了党和人民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展现的精神力量,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铸就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实践,催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党中央领导疫情防控斗争的实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因时因势制定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策略,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并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要求,确定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救治要求,对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进行周密部署和安排,为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情系人民,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驰援湖北,亲自到湖北等地考察调研,视察医院,走访社区,慰问医护人员和群众,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领导疫情防控斗争的实践,是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重要基础。

广大医务工作者舍己救人的实践。新冠病毒肺炎极具感染性,医务人员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可能。面对风险、面对威胁,广大医务工作者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冲到了疫情防控最前线,展现了医者仁心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成为疫情期间的“最美逆行者”。广大医务工作者秉持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指出,医务人员是最大的功臣。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舍己救人、尊重科学的鲜活实践,演绎了伟大抗疫精神的具体内涵。

全社会、全民族合力抗击疫情的实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所以说是一场人民战争,在于它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党政军民齐参与,各方力量齐动员。全国各地踊跃向湖北捐款、捐赠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军队出动大型运输机高效投送疫情防控急需物资,抽调医务人员参加医疗救治;人民群众对于“封城”、隔离观察表示了最大理解和支持,特别是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下沉到社区、网格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担负了社区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以各种方式参与疫情防控。全社会、全民族合力抗击疫情的生动场景,彰显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实践支撑。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伟大抗疫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革命精神的结果,丰富和拓展了时代精神的内涵。

伟大抗疫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蕴含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应对灾难和危机时的感召力。

伟大抗疫精神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伟大抗疫精神传承了革命精神蕴含的科学性、人民性、斗争性、实践性、创造性等崇高品质,是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也为革命精神谱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伟大抗疫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拓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时代特点、反映时代诉求、推动时代发展和进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体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丰富。新时代是人民至上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既是抗击疫情的实践诉求,也是新时代的时代诉求。伟大抗疫精神顺应了时代特征和时代潮流,是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和集中展现。

伟大抗疫精神展现中国制度优势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在抗击疫情的斗争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是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制度之源。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拥有严密组织体系、强大动员能力的政党,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动员优势转化成为疫情防控优势。正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各领域、各群体各司其职,形成立体防控的战略布局,汇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疫合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疫情防控做到了全国一盘棋,无论湖北还是其他省市自治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地方还是军队,无论救治还是科研,统一部署、统一调配、统一行动,集中使用优势资源,使疫情防控有序推进,赢得了疫情防控的高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涵养了伟大抗疫精神。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优势。公有制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支撑国家发展的主体,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公立医院承担了主要救治任务,全国各地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主要来自公立医院。在防疫物资、药品生产和复工复产方面,国有企业发挥了关键和示范效用。在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疫苗研制等方面,国家队是主力军,担负了主要攻关任务。国家免费为病患者提供治疗,更为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与此同时,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等积极出力,成为疫情防控的有生力量,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优势,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验证,是催生伟大抗疫精神的制度因素。

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是国家制度的价值取向,国家制度将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至上,是疫情防控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人民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对人民健康的爱护和关心,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抗击疫情的斗争实践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这一制度优势也孕育了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彰显中国国际担当

中国积极与各国携手应对疫情,展现了作为世界大国的国际担当,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促进了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

主动分享中国经验。病毒没有国界,疫情防控是全球一体的行动,中国主动作为,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各种措施遏制疫情向外输出和扩散,尽最大可能切断了传染源。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三药三方”等治疗办法被多个国家借鉴和采用。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同有关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70多次,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并向全球所有国家开放,毫无保留同世界各国、各方分享疫情防控和救治的成功经验。

积极倡导全球合作。为遏制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进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要加强团结、同舟共济,充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关键领导作用,推进国际联防联控。中国是疫情防控全球合作的倡导者,也是疫情防控全球合作的实践者,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密切合作,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赢得了效率。

多方展现大国担当。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尽己所能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帮助。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中国疫苗研发正在顺利推进,一旦完成并投入使用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这些国际援助,生动诠释了中国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作者: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陈金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