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聚焦两会 砥砺奋进 行稳致远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关键之年,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焦点访谈:聚焦两会 砥砺奋进 行稳致远

来源: 央视网
2022-03-07 11: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乎全局发展的关键数字:5.5%左右,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目标。而“稳”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关键词。那么,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设定的?在新的关键节点召开的全国两会,还聚焦哪些重点工作?我们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稳”字?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怎么说。

报告首先回顾了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分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并对2022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报告指出,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

全国人大代表冷友斌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经济增速位于世界前列,这让我们对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尤其是报告中强调,2022年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稳定保障农产品供应,向社会传递了国家增强发展的韧性、稳定社会大局的决心和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丁列明说:“在如此复杂充满挑战的背景形势下,党中央作为主心骨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进,在各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特别是如期实现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可以载入历史史册的成绩,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2021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沉着应对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我国GDP总量超过1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人均GDP连续第三年超过1万美元。

全国政协委员王一鸣说:“我们现在经济总规模差不多比日、德、英、法四国总和还要多,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更加巩固。而且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都进一步提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会进一步增大。”

202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达到了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等指标在内,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2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

全国政协委员卞志良说:“2021年,我们全面实现经济增速、就业、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价格等主要预期目标,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这样的成绩是非常难得的。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动力足、潜力大,继续保持了长期向好、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

这样一份经济增长的“成绩单”,含金量到底有多足?体现了中国经济怎样的韧性?我们把时间拉长一些,用数据来说话。

2017—2021年,去掉疫情冲击带来的特殊基数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放慢了脚步。但速度早已不是我们追求的第一目标,这条曲线背后,人们能观察到更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这五年,中国经济总量从83万亿上升到114万亿,稳居世界第二。

这五年,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很强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位居榜首。

这五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70%以上,2021年达到79.1%,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这五年,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网络购物、远程医疗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速排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于首位,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五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从17606亿元上升到27864亿元,增加了一万亿元以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的排名从2017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王一鸣说:“随着经济体量扩大,超过100万亿,底盘很大,所以说增速放缓也是符合规律的。但是要看到,在增速放缓的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和发展质量也在明显改善。第一个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地位、能力都在明显上升;第二个标志性领域是数字经济异军突起;第三个是绿色转型。”

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也分析了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字同样成为关键词。

稳字当头,首先要稳增长。报告提出,2022年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为5.5%左右。

王一鸣说:“中央提出的预期目标跟今年的就业预期目标是基本吻合的。今年光大学毕业生就是1076万,要解决这么大规模的就业问题,经济增速也需要稳定在相应水平上,这个目标也是符合现阶段中国潜在增长水平的。” 

经济增速以外,报告还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一系列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等。那么,如何保证这些目标能顺利实现呢?报告针对2022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部署。

全国人大代表徐诺金说:“今年报告很大的突破,就是改革和创新相结合,过渡性的应急措施安排跟制度性的优化完善相配合。对中小银行来说,就是提出了产权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根本性问题,提出了宏观调控和监管措施的优化问题。关键问题抓得准,措施出台准。”

在重点工作任务中,从宏观政策到深化改革,有多项举措都围绕稳市场主体、保就业。

目前,我国市场主体已经突破1.5亿户,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小微企业,疫情以来受冲击较大。今年,我国将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减税与退税并举。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同时还要通过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曾光安说:“今年减税退税政策中,总额达到了2.5万亿,其中1万亿是继续坚持减税政策,1.5万亿的退税也为中小微企业增加了大量的现金流,从而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和现金改善,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经营质量和运营效率的提升。”

开门“稳”,但同样也要强调“进”。保住上亿市场主体的同时,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同样是今年工作的重点。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加大了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力度,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王威东说:“过去十几年时间,花了几十亿来研发创新药,而且去年3月份之前,我们没有任何销售收入,就这么硬扛过来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现在有很多病人期待着创新药来救命。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我们一定会坚定走下去,我们充满信心。”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而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是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今年,如何让这个引擎的动力更加强劲?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并从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送出一份分量十足的民生“大礼包”。今年,从教育公平到社会保障,从养老服务到婴幼儿的养育负担,从住房需求到精神、文化、生活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在这份“大礼包”里得到了回应。

全国人大代表秦和说:“民生举措中有很多都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就业,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优惠政策,对就业中的重点群体,比如高校毕业生提出不断线服务,比如对“一老一小”群体的保障等等。这些政策既强调纾困兜底,又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是实实在在的,大大提升了民众的幸福感。”

此外,报告还针对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平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工作进行了部署。在各项工作任务中,高质量发展作为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全国人大代表陈爱莲说:“我们拥有核心技术,并没有“卡脖子”,但是在高科技产业人才紧缺方面受到了影响。订单很多,但生产出来要等到两年以后。现在国家在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育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确实抓到了痛点。作为企业本身也要去花很多精力,外面引进和内部培养,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才能使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我们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的第一次两会,任务重大。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在“十四五”关键之年,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