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董事长贺禹在会议上。 廖攀 摄
“如果在珠三角地区建设1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PM2.5年均浓度会下降4微克/立方米,五年后,对该地PM2.5浓度下降目标贡献会是六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董事长贺禹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13年,中国遭遇“十面霾伏”,高排放作为造成雾霾和空气污染的元凶,让人们开始探索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新路径。
“新能源在生产过程对环境基本上是零排放,改善环境的作用十分显著。”
黑色西装、灰白头发,坐在记者对面的贺禹比起一个央企老板而言,更像一个科学家。
“在新能源中,核电比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事实证明,贺禹并不是“自卖自夸”。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建成4000万千瓦的核电,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1亿吨。以每100万千瓦所替代的标煤量为例,水电、风电和光伏所需消耗的电量分别是其2倍、3.5倍和4.7倍。
3月5日的北京,是个晴天,贺禹高兴极了,可他的兴奋并不是来源于这久违无霾之日。
这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占比,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
“加快核电发展,让天更蓝、水更清。”这是贺禹2013年全国两会时候讲过的中国梦,他说,在这份报告里,看到的,是核电的晴天和中国的蓝天。
2014年两会,贺禹还希冀于一个更长远的愿景。
一直以来,核电在环保方面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但自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爆发之后,中国人开始谈“核”色变。
因此,在中国乃至全球建设最安全的核电站,成为像贺禹一样的“核电人”最大的梦想。
在6日全国政协科技界的小组会上,由贺禹发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金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等11人联名向大会提交题为《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政协提案。
贺禹告诉中新社记者,“华龙一号”是由中广核和中核共同研发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全球最新的安全要求。
技术过硬也离不开政策,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4年工作时强调,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核电“走出去”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在国内开工建设‘华龙一号’。”贺禹表示,他和其他10位全国政协委员最想做的,就是带着中国核电走向世界,“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跃,托起核电‘强国梦’。”(记者刘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