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门票经济怪圈?
专家吁向产业经济转型
从根本上来看,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一些景区因其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而形成了天然垄断,这些景区之所以频频涨价,其中,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景区发展产业比较单一、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是重要原因。
刘思敏,一般来讲,门票花销约占消费者旅游消费的10%左右,因此,地方政府要适当跨越“门票经济”的低级发展阶段,把旅游产业链做长,把旅游产业做大,通过优化游客情景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从中获取更大的整体效益。
“要把门票带来的收益贡献下降到比较次要的位置,才能缓解景区门票涨价的冲动。”刘思敏说,地方政府不应向门票涨价抱以过多诉求,反而可以采取景区门票降价甚至免票手段,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而向树立地区品牌、升级经济体系、发展关联产业等转化,比如杭州市采取的西湖免票举措经验就可以借鉴。
“长期以来,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一直是‘以门票经济打天下’。”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衍曾表示,要拉动旅游消费总量,必须打破传统发展模式、改变旅游增长方式。未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应该把吃、住、行、娱乐、购物和交通6个要素充分利用起来,将“门票经济”转变成“产业经济”。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一定程度上阻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降低景区门票或免门票,不一定会减少旅游收入,还可能拉动旅行社、酒店、餐饮业、交通等相关产业收入的增长。
【景区转型案例】
西湖自2003年开始实行免费,数据显示,景区每年因此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公园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的提升。通过拍卖、出租或承包景区商业网点经营权等市场化手段,不仅抵补了损失的门票收入,而且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