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新闻纸的用量普遍下降,71家用纸量最大的报社总用纸量同比下降10.1%,其中都市类报纸用纸量下降幅度更甚于其他报纸。
毋庸置疑,上述数据说明报纸的发行量和版数总量下降了。相比较于中央及省级党报,都市类报纸有着更为敏感的市场知觉,对市场作出的反应也更具有草根意义。
笔者是一个几十年来坚持阅读报纸的人,现在也习惯了运用手持式、移动式设备获取新闻,因为它实在是太方便了。西汉晁错说的“民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这里把“利”字理解为便利的“利”也是合适的,谁能阻挡住互联网由便利而带来的魅力呢?
读报的情结终不能释怀,虽然对笔者来讲有感情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有读报之“利”,不过笔者以及笔者周围的很多人获得这种“利”的方式,随时代而有些变化了。
一是由“漫读”变为了“点读”。过去读报,从头版看到最后一版,生怕漏掉一行一字,因为在信息短缺的时代,报纸作为最为快捷的连续出版物,它的信息提供者强势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不同了,无数网络信息提供方式分散承担了信息提供责任,所以我们读报时只是有选择性地“点读”,有时起到信息证实的作用,有时则是为了获得某些版面或栏目的专门信息。
二是由“日读”变成了“趸读”。“趸读”就是隔几天抱来一摞报纸,以浏览的方式“巡视天下”。这是因为,与网络的“多而广”特点相比,报纸的特点是“博而约”,即在有限的版面里要全面反映所面对区域的信息。一张张报纸从手中“过堂”,它的连续性体现于以“日”为单位的断续性之中,不似互联网的时间无间隙,所以读报有一种清晰的概念感和新闻的演进感,有助于把握全貌。
三是由“普读”改为“索引”式阅读。网页排版流行的“首页”式布局,以及信息海量而促成的“百度”式索引习惯,都“逆袭”到读报的习惯上,改变了读报的方式。现在许多人读报,会非常自然地把目光投射到头版的“导读框”上,通过它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和版位。一些照片也起到了标注作用,运用视觉因素抓住人,再用链接黏住人,这些人性化的版面设计,使得读报由过去的单纯接受教化,变成为一种文化享受。
在多元的文化产品中,报纸的魅力如何体现,要看我们如何去观照它。人作为主体,改变自己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读报习惯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