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11月24日电(陈相乐) 从拉萨市区出发,过贡嘎机场,沿雅鲁藏布江峡谷一路向东,大约行驶到320公里处,原本狭窄的江面逐渐变得开阔。紧贴陡峻的沿山小道,继续前行不到5公里,伴着“哄哄”地落水声,一座百余米高的大坝出现于视野之内。这里,就是雅鲁藏布江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华能藏木水电站。
11月23日14时5分,前后历时近8年、总投资96亿元、共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的藏木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是西藏电力史上由10万千瓦级到50万千瓦级的标志性工程,更意味着西藏尤其是藏中地区缺电的现状将得到很大缓解。
水能“富矿区”的缺电之苦
一直以来,西藏素有 “万山之巅,江河之源” 之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丰富的水能资源。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在西藏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9条,西藏全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亿千瓦,占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的29%,居全国首位。
然而,就是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水能资源“富矿区”的西藏,却饱受缺电之苦。
“2000年我来西藏的时候,看到好多村民家里都是烧木柴和牛粪,很多人家都用不上电。”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藏木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张连明对当年所看到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样一个有着丰富水能资源的地区并未享受到清洁能源带来的巨大益处,在他看来多少有些遗憾。
以西藏人口最为聚集和经济最为发达的藏中地区(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和那曲)为例,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西藏藏中电网最大电力需求为46.5万千瓦,最大可调电力为35.06万千瓦,最大电力缺口达到11.44万千瓦。电力供需的严峻形势可想而知。而值得一提的是,电力缺口在冬季变得更为突出。由于冬季水位下降,以水电为主的西藏电力供不应求,为了“让电于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能对企业、商户进行停电、限电措施,很多企业进入长达半年的“冬歇期”。
“根据负荷增长来预估一下的话, 2015年,藏中地区的电力需求大约是16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到2020年最少要达到200万千瓦左右,这样才能跟得上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节奏。然而,目前的话,似乎只有107万千瓦左右的装机容量。如果是按照2020年来算的话,6年后将是接近10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缺口。”谈及藏中地区当前电力供应情况时,张连明这样描述。不过,张连明也表示“尽管目前也有相关的联网工程,不过出于实际情况的考虑,我们还是希望自己的用电靠我们自己来解决。”
缺口怎么补?
实际上,张连明前述“希望自己的用电靠我们自己来解决”所指的主要就是如今依靠藏木水电站来解决藏中地区的电力缺口问题。
如果要更清晰地了解藏木水电站,不妨将时间倒回到2007年。这一年,中国水电达到14526万千瓦,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总容量的20.36%;这一年,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组建完成,建立起中央与地方电力企业资本纽带关系;而也同样是在这一年,华能集团开始了藏木水电站项目的前期筹备工作。
在筹划和等待了将近3年之后,2010年7月8日,经国务院审议通过,藏木水电站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两个多月后,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藏木水电站位于山南地区加查县境内、海拔3300米以上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水电站。
当初之所以考虑将水电站选择在这里,张连明解释是出于这样几个因素考量:“第一,这个峡谷里的水头比较好,落差大;第二,库区没有林地和耕地,也不涉及移民;第三,这里距离最近的自然保护区有80多公里;第四,我们在考虑了环保和移民等等问题之后,能够给当地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有很多正面东西的。”
在开工4年后,今年的11月1日,藏木水电站终于下闸蓄水,并在11月23日实现首台机组投产运营。据了解,6台机组51万千瓦明年将全部投产发电。届时,藏木将成为西藏最大的水电站。
“藏木水电站的投产,将从根本上解决藏中电网的供电难题,特别是在眼下冬季缺电的当口,无疑是雪中送炭。”中国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晓明对外表示。
而在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曹培玺看来,藏木水电站的意义不止局限于缓解目前的电力缺口:“藏木水电站的建成,不仅为藏中电网提供了强大电源支撑,对推进藏电外送、加快西南水电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