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在他乡,寄身成故乡”,这是海淀区北四村中一家公寓外墙张帖的广告语,北京的城中村居住着许许多多来自他乡的人,城中村分散在北京的城区中,与繁华喧嚣的城市相临,居住在城中村的人们每天穿梭往返于城与村之间,为理想和生活而奔忙。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步伐加快,北京的城中村在一点点的减少、消散。当年有名的唐家岭“蚁族”聚居区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中关村公园,唐家岭新城区也在建设当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城中村离我们渐行渐远,本网记者用镜头纪录下“城中村”即将远去的身影。
(策划 曹雨石 摄影 杨森 杨力郡 美编 王茜)
图2 北四村,位于北京北五环外。 截止到2014年7月29日,定福黄庄 史各庄 东半壁店 西半壁店,北四村人口6000人,外来人口90000人,出租房屋92000间。
图3 2009年开始,随着海淀区唐家岭改造、沙河大学城拆迁、回龙观村拆迁,北四村的人口开始猛增。截止2014年6月,这里居住的外来人口约有8万人,年龄在19岁到55岁之间,以在中关村、上地附近工作的年轻人为主。
图4 夜晚的北四村人流攒动和白天的北四村如同二个世界,充斥着年轻人的面孔。
图5 生活成本低成为一些人选择这里的理由。
图6 城中村与城市接壤,是离城市距离最近的村。
图7 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城中村。
图8 夜色中,忙碌一天的人们回到栖息的家中。
图9 多彩的夜晚,如梦幻一般。
图10 一位初为人父的年轻男子流露出幸福的眼神,在这里有他为之奋斗的理由。
图11 高墙之外的房租远远高于这里。
图12 走过这条乡间小路,就能感受到现代化城市带来的一切便利。
图13 继唐家岭之后,北四村成为许多轻人开始北京生活的的第一站。
图14 村树位于海淀区中部,圆明园以北、北五环外,离颐和园和中关村都不远,附近还有几所大学,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
图15 东邻正白旗村,西邻厢黄旗、王家庄,北邻后营村,南至前河沿。因村中树木较多而得名。村里居住着有许多低收入群体。
图16 把自己当成过客,居住在这里的年轻人不是很在意身边的环境如何。
图17 几户人家只有一个公用水源。
图18 往前一步就是村与城的转换。
图19 简陋的幼儿园广告,令人有些心酸。
图20 下一站是幸福。
图21 洋桥村,位于北京市南三环西路与马家堡东路交界的地方,原来是方便北京人到马家堡火车站乘车,由英国人于1898年在凉水河上设计修造了一座水泥结构桥,当时当地老百姓称为“洋桥”,洋桥村由此得名。
图22 洋桥村,面积仅有0.4平方公里,十几栋楼。
图23 狭小的楼间距。
图24 围墙之外是另一番景象。
图25 化石营村位于北京CBD(商务中心区)多次被媒体报道被称为繁华背后的“城中村”
图26 褪去表面的“城中村”的外衣,看到的是辛勤工作的人们。
图27 为了维持生计,借着路灯工作的理发师。
图28 入夜后,村子里的街道开始热闹起来。
图29 分钟寺村位于北京三环东南角,因清代皇帝到南苑狩猎时,随行妃子在此休息、梳妆打扮而得名。因为房价低廉,交通便利,曾经一度成为“蚁族”的蜗居地。
图30 生活在北京需要比在家乡付出更多的努力。
图31 二位年轻人在街头拍摄视频,街道两侧满目残垣断壁。
图32 东小口村,作为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最为知名的“废城”,在东小口500余亩土地上一度承载了北京1/4的垃圾集中回收量,曾经超过3万人的废品回收大军在此谋生。
图33 如今,东小口大部分回收市场已经拆迁。90%的东小口村村民来自河南各地,原有的大型仓库式废品分类站已经荡然无存,一座座楼盘拔地而起。
图34 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图35 许多孩子跟随父母来到东小口村长大求学。
图36 长大成人后离开这里,开创新天地。
图37 建设初具规模的唐家岭新城,城中村将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图38 鸟瞰新城
图39 城市的变迁如同流动的风景。
图40 明天,将会越来越美好!
渐行渐远“城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