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没脸回家”的年轻人应得到关注

作者:吕德文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2014-12-22 09:15:00
原标题:吕德文:“没脸回家”的年轻人应得到关注

  又临近春节,在外漂泊的亿万年轻人将踏上归乡的旅程。对他们中的很多人而言“回家”既让人感到温暖令人向往,同时也会感到一种压力,有些怵。尤其对那些在外面活得并不轻松的人来说,“回家”同样会让人感到不轻松。相对于父老乡亲很高的期待,“没脸回家”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共同感受。这种集体心态是需要受到关注的。

  通过现有报道和调查数据来看,笔者认为,农村大学毕业生群体有成为社会“夹心层”的趋势。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分析,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失业率达30.5%。

  农村大学毕业生“夹心层”特征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生活中同时面临在城市立足难和家庭期望压力下难以返乡的两难。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处于尴尬地位:这一群体有强烈的摆脱社会下层的动力,但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这种“夹心层”的尴尬来自于多方面因素。首先,这是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结果。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步伐加大,更多的农家子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近年来的高考录取率都在70%以上,很多省份已超过80%。但是,大量数据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逐渐萎缩,农村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农村大学生的起跑线一开始就比较低。而结果是,农村大学生相对而言更难进入待遇较好、工作稳定的企事业单位,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其向上流动的难度。

  其次,农村大学生因缺乏社会资本更易遭遇跌入社会下层的风险。绝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来自于普通农家子弟,他们在城市并不掌握资本、信息、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他们自毕业始就面临自食其力、还助学贷款、资助家庭的现实压力,还面临在城市成家立业的长远压力。为了能毕业后迅速找到“饭碗”,一些人选择收入不高、前景有限的职业,也固化了其“夹心层”地位。

  再次,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几乎成为农村家庭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一些家庭几乎倾其所有,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无论是从亲人期待压力还是制度角度,都不具备返乡“退路”。从宏观制度上看,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直到2010年前,绝大部分农村大学生需要放弃农村户籍,无法享受农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但就业却早已市场化。从微观社会实践看,普通农家走出的大学毕业生是家庭的荣耀,背负着父辈的期待,因无法在城市体面生活而返乡,是对家庭的巨大打击。这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宁愿在城市做“蚁族”也不愿回乡。

  防止农村大学生成为社会“夹心层”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其核心是要实现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均等化,使农村的工作生活水平并不亚于大城市。哪一天农村大学生及其父辈不再把在城市体面生活当做梦想,他们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没脸回家”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环球时报:“没脸回家”的年轻人应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