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价刺激传统燃油车销量 电动车“不来电”

来源:广州日报    2014-12-22 14:38:00
2014-12-22 14:38:00

  准购车者:低油价是额外惊喜

  油价下降,会直接带动汽车销量,但在中国所起到的作用会不如其他国家。中国老百姓购车欲望一直居高不下,大部分人在憧憬以拥有车为代表的城镇生活,只要条件允许,便会出手买车。买车之前至多了解大体的用车成本,至于具体的油价高低与走势,不会像其他国家如此敏感。用通俗话描述,即,汽车本就要买,无所谓油价高低,低则喜,高也不必忧。

  在诸多购车指标当中,性价比被永远排在第一位,造型、安全、燃油经济性等的排名上下浮动,这是中国传统决定的消费关,与世界其他国家都不同。油价高企的2007年前后,燃油经济性一度排到第二位。但随着逐渐适应高油价,排名又逐步下滑。在油价由高转低的当下,燃油经济性地位只会进一步降低,甚至要让位于空间(长轴距)。

  车主:节油还得继续

  油价下跌,开支就少,开一公里路,以前需要1元,现在可能需要8角。一年如以15000公里计算,能省3000元,抵得上刚工作大学生一个月的工资。但相比美国举国欢呼,中国车主的开心大打折扣,国内油价并未做到与国际油价同步大幅下滑:石油成本降低,但燃油税不声不响之间提了上去。有关部门解释,这是遏制高能耗消费,而且这也非中国独有,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也这么做。

  但是,仔细比较,中国最近两轮燃油税累积增加0.4元,增幅40%,新西兰为4.5%,澳大利亚则只有1%,相去甚远。增幅原因有两个:一是此前中国燃油税过低,现在趁着国际油价降低,回归到正常水平;二是将税费当成杠杆,调控油价。不管何种原因,对于消费者都非好消息。有专业人士为此发出呼吁,提高燃油税,也得专门立法。因为油价降低,而大手大脚开车,那肯定不会有。中国车主已经在高油价下匍匐前行多年,养成良好的节油驾驶习惯,将来还会一直持续下去。此前,为对抗高油价和高用车成本,不影响出行情况下,车主会使用公共交通系统。油价下调之后,这种顾虑会少许多。

  本土车企:油价下跌是个机会

  中国不乏伟大公司的苗子,只是缺乏伟大公司成长的环境。环境是什么?是“崇洋媚外”消费习惯。现在回头讨论这一消费习惯的形成没有任何意义,既定事实,讨论再多也没有意义,所需要做的只能是接受,然后再慢慢改变。低油价对改变这一环境提供一良好契机,纵观中国车市,大致可以看出,油价高低与本土车企市场境遇惊人的相似:2002年~2007年,油价从低位逐渐往上爬,本土车企野蛮生长;2007年~2012年,油价突破消费者心理极限,本土车企发展遭遇挫折,在泥潭里苦苦挣扎。

  合资车企对制造成本的控制,承受高油价的抗能力,在节油环保上的技术储备,远不是本土车企所能企及。油价低位运转时,消费者不会感受到来自油价的压力。但随着油价高涨,消费者显然更愿意相信合资车企。再加上合资车企原有的品牌优势,双方竞争便不在一个层级上。

  合资车企对石油依赖逐渐降低,他们处于工业化到智能化的转型。中国本土车企追赶迅速,但仍处于工业化阶段。此番油价下调,会大幅缩短双方之间的差距。本土车企应该抓住这种机会展示最近几年来在设计、生产、工艺以及科技上的进步。低油价时代努力追赶,高油价时代跟上步伐,做到这两点,在车市中立足,便不成问题。电动车也是可以展示,但不要将宝都押在电动车上,较长一段时间,传统燃油车仍然是主流。

  相关链接:油价短时间内不会回调

  石油输出国一直比石油进口国少,而且,石油在石油输出国手上,先天占有主动权。由于石油输出国携手造成的石油大幅上涨,2007年不是第一次,在更早的1973年也发生过一次,那一次对西方国家造成的冲击要远大于2007年,被誉为石油危机。

  但是,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会让生产过程中不断增加产能,以期在全球财富再分配当中占据先机。美国的页岩生产和加拿大的油砂也开始加入到能源战争当中。本来油价已经在下滑,谁还愿意削减产能?部分国家财政主要依赖石油出口,比如俄罗斯与委内瑞拉,油价下跌,只能通过增加产能来弥补损失。高油价时期增加的产能一旦闲置下来,损失更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