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怜悯、同情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来也有无数心善之士慷慨解囊为受灾民众、弱势群体、教育慈善尽心尽力。但作为观者的身份,中国人是怎样看待别人的善举呢?
自08年的汶川地震以来,政界、商界、娱乐圈名人的捐款行为一直是国人眼中的焦点。但观察发现,很多中国人对待他人捐款的态度却有一些难以理解。小额的捐款会被认为是小气、舍不得,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这直接导致了捐款攀比和不断刷新记录的不良现象。但对于大额的捐款通常又会被冠以作秀炒作、别有用心、目的不纯等标签。众口难调,到底怎样捐款才能少些非议呢?
例如今年7月16号,SOHO中国基金会和哈佛大学签订了金额1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9300万元)的“SOHO中国助学金”协议,此消息在网上引发广泛热议:“请问能出国的学生,能叫贫困生吗?请问国内的大学有缺点,我们就不可以通过捐钱的形式,改变它们的质量吗?”、“山区孩子读不起书,在中国赚的钱却献给美国。”对此,潘石屹的回应是:这么做是为了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至于为什么将钱捐往国外的大学,这是因为大学是全人类的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分国界。
又例如在重庆大学建校85周年校庆晚会上,该院重大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81级校友——新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唐立新现场宣布捐赠3亿元人民币,为师弟师妹们修建一栋信息博览大楼“立新楼”。其实这就是一件普普通通校友回馈母校的爱心捐助,但却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网友关注的焦点从捐款本身转移到了更多的层面,甚至产生了一些质疑的猜测。如三亿的流向问题,因至今都没有对外公开资金流向和款项到位情况,网友们对善款如何到位何时到位进行了很多猜测。另外“立新楼”的修建也成了网友们的谈资,媒体称大楼造价共6亿元,由唐立新与校方各出资一半共同修建,大家普遍疑惑一栋教学建筑是如何能消耗掉6亿资金。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中国人对待他人捐款的态度有待改善,不管是大额还是小额的捐款,我们看到的是更多是缺乏信任,唯恐不乱的心理,更多的是嘲讽和找茬的态度,而缺少了宽容与认同,毕竟捐款本身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这样的态度如果继续下去只会对公益本身造成负面的影响,使真正做慈善的人望而生畏。
面对他人的捐款行为,应该说理解与支持才是对待他人捐款的应有态度。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新华网湖北频道诚邀广大网友投稿,您可以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下身边的感人故事,精彩瞬间。
请将作者、拍摄时间、地点和简要说明连同照片发给我们,我们将精选其中的好图、美图在页面上展示,让所有新华网友共赏。
[]攻略在手 抢票无忧
[专题]点赞长阳30年
[专题]揭秘电信诈骗十大新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