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生正在看小吕写来的感谢信。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民 摄
“人生不知有几度春秋,几度夕阳与晨辉,只因恩公把我的人生拉得很长很长……”这是一个身在上海的29岁男人写下的五页纸的长信所附带的小诗。诗中的恩公是一位在海口的34岁男人。他们从没见过面,只知道他是“志愿者”,而他是“患者”。志愿者要在22日向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为了一个生命的延续
9月5日,在上海工作的29岁小伙子小吕,在新工作入职前体检中得知身体状况不好。几天之后被诊断患有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医生建议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但小吕的胞弟与其配型没有成功。
10月13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检索到,在海口加入造血干细胞库的郭先生与小吕配型吻合,并发出紧急动员通知。
10月15日,海南省红十字会联系到郭先生。11月6日,高分辨配型结果显示志愿者与患者配型完全相合。
11月19日,上海某医院制定造血干细胞移植计划——患者于12月14日进入无菌清髓仓进行移植前准备。随后,志愿者开始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
救命,不能等待!初筛、再动员、高分辨、体检、采集、移植……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所有程序一直处于“加急”状态,一切都在等待着12月22日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这是救命的恩情”
按照规定,从始至终志愿者和患者之间都不能知道对方的信息。小吕通过红十字会为已经入院的郭先生捎来一封信,其内容就如同前文诗般的一再感谢。而他自己也说,文字、话语此时都太苍白了,根本没有办法表达他的感激。
小吕是河南许昌人,家在农村,父母是农民,2011年来到了上海,今年8月份,历经几次择业后小吕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公司,并且面试成功,准备就职。8月30日,小吕到医院做了入职前体检,在领取体检报告时,小吕被告知身体健康存在问题。9月5日,小吕到医院做进一步体检,几天之后拿到的是让他几乎崩溃的骨穿报告,小吕患上了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这让已经准备重新开始生活的小吕,塌掉了大半的天。
医院建议做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但是小吕的亲弟弟与其配型失败。而中华造血干细胞库给了小吕好消息。用小吕的话说,“不幸中的万幸,遇到了恩人与自己配型成功。”这个恩人就是身在海口的郭先生。
“这不算个什么事”
19日,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郭先生这几天正在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带去了患者小吕的感谢信。对于记者采访和小吕感谢,郭先生显得有些不自然,他说,“这都不算什么事,又感谢又采访,没这个必要让你们费时费力的。”
郭先生是海南省第5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说来他也是河南人,小吕的老乡。郭先生高中毕业离开老家到广州打拼,之后结婚生子又来到了海南。如今已经是海南一家混凝土公司的总经理。2013年1月,郭先生在献血车上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救人生命,在确定了不会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后他填了表并多留下了6ml血样。
“当时就觉得自己中奖了,据说配型成功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乃至百万分之一,我才加入不到两年就配型成功,这不是中奖了吗!”郭先生风趣地说。记者见到的郭先生状态非常好,“注射动员剂也没什么反应,就是感觉肌肉稍稍有点胀感。”
这是善的传承
入院前,郭先生把这件事告诉了家人。“真的没事吗,如果真的没事你就自己决定吧。”妻子在广西娘家工作,每天给他打电话询问情况。他岳母知道了有些气愤,“你怎么能去做这个呢,在脊柱里抽一管子骨髓出来,搞不好人都废了,下半生怎么过?”他解释说:“现在不抽骨髓,像献血一样”经过解释,后来他们也同意了。
他的老板有些不太相信,后来说“你放心去做,工作的事情交接好,公司奖励你2万块钱,回来好好补补。”
“如果父母知道,他们会同意吗?”记者问。郭先生讲了一个故事。老家村外有一条路。前年冬天,父亲看到一辆面包车开得很快,扯破嗓子告诉他们开慢点,拐角有个粪坑,但车窗紧闭司机怎么也听不见。那辆车拉了五六个小孩。父亲骑着摩托车边追边喊,但车还是掉进去了。父亲跳下去打开车窗把小孩子和大人都拉出来。小孩全身都湿透了,零下十几度滴水成冰,很容易冻伤。父亲脱下棉袄把小孩子包起来,又去找玉米秸秆来生火,再喊人帮忙。那一车的大大小小总算有惊无险。而父亲回到家时已湿透了全身。
“我说这个事情的意思是,像这些事情,在我们农村,在我家都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我爸也曾经骑车摔倒被人送回家过。所以,只要解释清楚,说是要去救人,他们一定不会反对的。”郭先生说。
“遇上一个有生命危险的人,只有我能救他,而对我来讲就是伸手拉一把,对他来讲就是继续活下去,何乐不为?”郭先生考虑的只有这一件事。(记者 李民 通讯员 胡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