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董事长、总裁 田舒斌
作为信息化与城市化进程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城市生活的一次变革,更是对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乃至经济转型的有效促进。在建设网络强国和强调网络安全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对其内涵和外延应有一个新的认知。
图为新华网董事长、总裁田舒斌致辞。新华网 朱广衡 摄
作为新华网在智慧城市领域重要的课题项目,2013年起,我们主持调研、编撰、发布了《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蓝皮书(2013)》。今年,我们持续关注国际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进程,《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蓝皮书(2014)》即将在论坛上与大家见面。
需要与大家分享探讨的是: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要避免被神话。我国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人口过速增长、环境恶化、城市公共资源不足等各种问题。智慧城市作为城镇化和信息化在城市里的一个融合点,通过信息化手段是否能够完全解决城镇化所带来的问题?
智慧城市是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可以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范围内,能更多更好地承载、协调、分配资源,提高管理、生产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但是智慧城市又不是万能钥匙,不是什么都能解决。智慧城市在建设之后,要更好地发挥智慧的功效,还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运维体系相配合。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要避免被过度洋化。智慧城市作为一个舶来概念,最早出现在新加坡的“智慧岛”,随着IBM的“智慧地球”概念的推出以及一些项目的推广,逐渐被国内认可和接受。目前,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产品与解决方案,国内品牌所占的份额比例都相当低。这与我国强调建设自主、可控、可用的信息安全环境并不相符。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技术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解决不好安全问题,将可能是城市的灾难。当然,在强调“自主可控”的同时,智慧城市建设要有开放的战略,在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新的合作过程中,更多地推进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与系统的集成应用。
3、智慧城市建设避免过度概念化。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但是大量穿着智慧城市马甲的传统商业地产、产业地产项目扰乱了人们对于智慧城市核心的认知。有些城市盲目跟风,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有的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没有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导致智慧城市无智慧,市民既感知不到智慧生活,管理者也没有城市运行数据积累,更谈不上运用大数据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实际上,智慧城市要解决的核心是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管理者的能力问题。正因为此: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应该站在国家、信息化、网络安全的高度上进行一次从理论到实践的重新审视和再认识,不断丰富、充实智慧城市的内涵与外延,让人们的生活智慧起来。“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城市协调机制”、“构建城市信息网络安全体系”这些都是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其次,智慧城市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基础保障。既能让智慧城市建设有规矩可循,不至于造成资源浪费和方向错误,又能积累经验,让智慧城市拥有其地域特色,符合本地民情,促进本地发展。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示范引领。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投石问路,百病祛除后,才能构画崭新的蓝图。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已经有新的可喜进展,有的示范项目已引发国际国内高度关注。在即将到来的2015年,我们期待看到智慧城市项目大规模有序落地,优秀智慧城市案例不断涌现并得到成功复制,而缺乏良好商业模式的智慧城市“烂尾”项目也自此黯然退去。
可以预期,当城市规模化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并可以高效地进行数据应用分享,智慧城市就能实现真智慧!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发展,就是为了推进人们的智慧化生活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