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连夜摸黑”写“古文” 阅读点击超千万

作者:李灿 来源:新华网南京12月23日新媒体
2014-12-23 23:06:55

  新华网南京12月2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 李灿)“呜呼殇胞,运命何冤!国家公祭,魂兮来观!今日南京,地冻天寒。国旗哀降,万民泪潸。七十七载虽过,难抑绵绵思念。同胞遭戮惨状,一一浮上眼前……”真没想到,在首个“国家公祭日”,由我撰文、骈体文言风格的多媒体作品《祭南京殇胞文》,经“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发布,迄今为止,点击量达一千多万!引发了微信朋友圈慷慨激昂抒发爱国情怀的高潮。

  同事们说,建国后新华社发布骈体文言祭文实属罕见。这篇文章是怎么出炉的呢?

   新华社记者与专家合力建言设立“国家公祭日”

  我在新华社江苏分社当记者20年,常年住在南京。“南京大屠杀”是分社多年不断报道的题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坐落在单位宿舍附近,馆长朱成山先生与分社不少人是好朋友。

  去年12月,日本主要领导人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公然挑衅中国,进一步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蔡玉高和蒋芳闻讯,立即前往纪念馆采访朱成山馆长。他们和朱馆长一起商量后认为,面对日本右翼的嚣张气焰,中国应该采取更加鲜明的态度,决定将朱成山10年前提出,并经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一再提议的“设立国家公祭日”又一次郑重提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也就是南京大屠杀开始的第一天设立为国家公祭日。

   本人建议向全球征集祭文祭诗祭语

  “国家公祭日”一经确定,立即成为新华社及江苏分社2014年的重点报道任务。作为一名新华社高级记者,我觉得除了参与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自己也得写点什么。是感情需要,也是职责所在。

  从那时起,我就决定借鉴古典辞赋风格,撰写一篇具有骈体文言格式,同时充满现代思维、借助新媒体传播的公祭文。一方面,自己提出了建议,自己不写说不过去,另一方面,本人自幼喜爱中国古典文学,深以当代文体中缺少古典韵味为憾!

   一个月看书看图看电影整理思路

  从10月份起,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宛如梦幻--日本人的历史》(赤军著),读了美国历史学家写的《全球通史》《世界文明史》中关于日本的章节,又网购并通读了“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的名著《论语与算盘》,并在网上查阅了不少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还在线观看了电影《黑太阳--南京大屠杀》。

  一番理性分析、感性体验之后,自己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日本鬼子之所以这么干,一是因为贪婪,“倭寇垂涎中国,蓄谋已久”;二是因为狂妄,“自诩精神无敌,自负先进技术,自居征服者,自封优等族”,所以才会“视我华人为鸡犬,呼我同胞支那猪”。贪婪、残暴、狂妄这些特征,是军国主义分子的共性。我认为,在这些特征之中,最可怕的是狂妄!因为狂妄,他们才从内心深处将自己的暴行合理化、合法化,“见人就杀,狞笑竞赛;逢女即奸,不赦妪孩”“剖腹挑婴,赏母嗥以遣兴;斩首俘虏,留凶影而颜开”,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害人害己。

  我想清楚了,除了据实揭露、泣血控诉日寇兽行,还必须从根子上坚决驳倒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歪理邪说,从心理上将这些狂妄之徒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同时,还要客观表达对日本优秀文明的肯定,引导读者保持理性。将仇恨记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头上,既要以史为鉴,更要珍惜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与友好的日本人民发展面向未来的良好关系。正如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说过的,“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通宵难眠构思文辞 一气呵成再三修改

  12月4日晚上,我在家里上网观看了电影《黑太阳--南京大屠杀》,其中两个镜头让我十分难受。一个是一群日本兵追杀一名孕妇,一个鬼子用刺刀剖开她的肚子,从中挑出了血淋淋的婴儿。另一个是日军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为试家传宝刀,依次斩下7名俘虏的头颅。当夜躺在床上,血腥的场面在脑海里交替出现,挥之不去,心中突然冒出两句话:“尔非鬼子,难道是人?!难道是人?!”马上拿笔记本记下来。接下来便一发不可收,刚躺下又爬起身写一句,又写一句……写满了两页,天就亮了。

  有了这两页笔记,我知道,这篇文章已经成了。后来文章中的主要创意都从这两页笔记中来,比如“南京冤魂”超越时空限制,将当年、后来、今天的事实串联起来,质问鬼子的“鬼魂”,既有悲愤控诉--“先辈授尔汉字,为何转眼忘恩?尔亦父母生养,为何全无良心?”又有无情嘲讽--“尔既优等种族,为何败我手下?尔有武士精神,为何任人驻军?”还有大义凛然的训斥--“中华大国,宅心宽仁,免尔战争赔款,允尔改恶自新,后生不知好歹,何不痛斥此种狂悖子孙?!”还有分析与评论:“毁日本者原是日本,究非核弹;霸东亚者抛尸东亚,宛如梦幻;图全球者开罪全球,处处讨嫌;蹈覆辙者重蹈覆辙,神经错乱!”等等。

  第二天是星期五,我又关起门来进行修改。整整忙了5天,这篇祭文的文字和视频终于完成。12月12日深夜23时56分“新华社发布”播发,这篇稿子终于和公众见面了!

  “惜乎!而今中华鼎盛,殇胞无缘分享!魂兮有灵,佑我来者!魂兮不远,享我蒸尝!呜呼哀哉!尚飨!”多媒体新闻作品《祭南京殇胞文》的成功,使我对的互联网和新兴媒体更加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