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黎云)在解除了20多天的隔离之后,刚刚轮换回国的中国第16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官兵终于可以尽情享受祖国的阳光。
过去的8个多月,他们身处埃博拉疫情最严重地区,正值病毒最肆虐时期。维和部队全体官兵科学防控,积极参加抗击埃博拉行动,不仅实现零感染,还有力支援了我援非抗埃工作。
我国自2003年起,派出部队参与联合国在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其中运输分队部署在首都蒙罗维亚郊区,工兵和医疗分队部署在绥德鲁地区。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在最严重的9、10月期间,利比里亚医疗卫生机构几乎瘫痪,医务人员感染率超过40%,对埃博拉的防控无手段无药品无设备。同时,埃博拉也对联合国驻利机构和部队带来恐慌,为应对最坏局面,联利团要求维和部队每人准备一个15公斤的撤离包,随时准备撤离。
中国维和部队在最危难的时候,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工兵分队维护着利比里亚三条地面大动脉的畅通,运输分队每天出动30多台车辆为联合国各驻兵点运输水和给养。联合国在利开设的3家二级医院中,只有中国医院坚持开门接收病人。中国医院还制作了中英文版的《防治埃博拉指南》,率先开设了第一批体温监测点。
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决定帮助利比里亚建设一个埃博拉诊疗中心,并把施工建设任务交给了维和部队。
为圆满完成任务,工兵分队在半通车的道路条件下,昼夜连续开进26小时490公里,车不熄火人不下车,按时到达指定地域展开施工。6架运送援建物资的航班到达后,运输分队连续装卸,将440吨物资及时抢运到施工地区。
当地气温在40摄氏度左右,官兵连续施工28天,每天施工16个小时以上,完成了诊疗中心的修建任务,比原来预计的2个月提前了30多天,成为利比里亚第一个竣工的外国援建诊疗中心。
11月25日,诊疗中心开始收治患者,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此时,第16批维和部队刚刚启程回国,部分官兵一直忙碌到登机前的最后一天才撤离施工现场。
埃博拉疫情爆发以后,高达90%的致死率对维和官兵心理上造成严重的冲击。中国维和部队采取“物理隔绝、固守营区、层层设防、心理疏导”等超常措施,严防死守。在营区外围两米处增设铁丝网,使营区围墙与市区间再形成一个隔离区,严禁无关人员、食品、水进入营区。对必须进入营区的供给车辆和人员,严格进行防疫消毒和体温检测。对自身人员坚持每天测量体温,控制交往,不握手、不拥抱,不随便串门。
工兵分队在外施工期间,开进到哪里,就把隔离警戒区设置到哪里,还派出警卫力量控制围观民众靠近施工人员和器械,不在当地取用水源,不采购当地水果,尽量不在外宿营过夜。
由于当地缺乏有效的水质检测手段,部队还专门养了3只狗和12只鸭子,每天取水回来后,先让动物饮用后再注入水箱。
医疗分队立足现有条件,把人员分成两个部分,成立了应对埃博拉“敢死队”,利用国内紧急送到的各种防护装备开展收治埃博拉病人的演练。
在极端恶劣和高度恐慌的条件下,中国维和部队令行禁止,表现出过硬的作风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当出现疑似病人时,医生们都是把队友推到身后,写请战书抢着冲向病房。
解除隔离的那一天,石家庄阳光明媚,工兵分队副队长王海军第一个走出隔离区。他的老母亲已经去世3个月了,还一直放在殡仪馆中,等着在非洲执行任务的儿子归来见上一面,方能入土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