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世界屋脊的幸福大道——写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

来源:新华网
2014-12-24 10:40:25

  为了让进藏公路更好走,60年来,国家投入97亿元对川藏、青藏公路进行大规模改造,交通建设大军们的筑路壮举同样气壮山河,涌动着感天动地的“两路”精神力量。

  国家投入11亿多元资金的雀儿山隧道已经开工建设两年,全长7000多米,这是世界上最高的隧道。“在雀儿山,拼的就是意志,没有意志你根本待不住。”9月中旬,当新华社“同走进藏路”采访团的记者们来到正在建设的雀儿山隧道时,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隧道项目部经理王刘勋说,在呼吸都困难的地方,工人们轮班24小时昼夜不停地开挖着隧道。

  道路在120多万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四处延伸着,每一处工程都是一个壮举:

  2013年10月31日,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西藏东南部林芝地区的墨脱县通了公路。公路在海拔47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上开凿出隧道而过,参与墨脱公路修建的武警战士程春明说:“这里一年只有两季,半年雨季,半年雪季”。

  “‘两路’精神是用生命凝练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召力。”在青藏高原上工作过10多年的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深有感受地诠释“两路”精神时认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体现了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展现的是对理想事业的坚定和忠诚;“顽强拼搏,甘当路石”体现了勇往直前、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和担当精神,展现的是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体现了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军民鱼水深情,展现的是藏汉一家、各族一家、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从农奴到主人,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穷到富裕,走在北京连着拉萨的大道上,雪域高原上的各族同胞正迈向团结、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60载跨越千年,雪域高原换人间。

  西藏交通从没有一条公路的原始状态,跨入到现代交通运输时代——

  截至2013年底,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591公里。以拉萨为中心,由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进藏公路,青藏铁路,五个民用机场以及20条国省道干线公路,74条专用公路和众多农村公路编织起立体交通网。国家调拨支援西藏经济建设所需的物资,95%通过公路源源不断地运进高原,支援西藏的43项重点工程、62项援建项目,以及抢险救灾、青藏铁路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大型设备,也是通过公路运进来的。“进藏难”正成为历史。

  青藏高原上的出行,从人背马驮迈进了汽车时代——

  在旧西藏,英国人运进一辆汽车,只能拆开零部件用牲畜驮到拉萨。如今,西藏机动车保有量达32.5万余辆,10年间增加了322%,平均每10人就拥有一辆汽车。

  昔日封闭的荒原,有了“人间天堂”之美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走公路、坐火车、乘飞机前往领略西藏的“壮美”。

  资料显示,2013年到西藏旅游的人数接近1300万,而10年前只有100万人。西藏去年旅游收入达到165亿元,是10年前的11倍。西藏已由过去封闭的内陆省区,发展成为与南亚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

  昔日的百万农奴,如今自由奔放地舒展着自我。旧西藏下,农奴人身归领主所有,领主对农奴可以随意买卖、交换、处死,西藏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6岁。两条公路修通,解放大军进藏,彻底推翻了腐朽的封建农奴制,西藏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百万农奴从此获得人的权利,成为国家的主人。

  拉萨河南岸次角林沟的树林里,嘹亮的歌声从一群坐在藏毯上的人里传出:“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军民本是一家人,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呃。”

  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洗衣歌》,其作者李俊琛正是修筑川藏公路时的文艺女兵,当年不到20岁。她跟着藏族同胞学藏语,学藏舞,亲眼目睹了藏族同胞与修路解放军结下的血肉之情。

  “《洗衣歌》唱出了藏汉同胞如兄弟般的感情。”歌声停顿,藏族小伙顿珠笑着说。和他一起唱歌的有两位援藏的汉族小伙子。

  西藏解放前,藏族同胞与其他内地民族交流很少,如今,由修筑“两路”而留下的深厚的民族团结互爱情谊在高原上传承。

  林芝地区八一镇,藏族青年尼玛看准商机,发展起运输业,把牦牛、藏药和深山里的石头运出了大山。如今,他已有3台车,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

  鲁朗镇以家庭旅馆为代表的旅游业发展迅猛,现在已有1700多个床位,有的家庭旅馆年收入近40万元。

  天路沟通了藏区和祖国内地,也架起一座座致富的“金桥”。高原特产、宗教文化,有着鲜明西藏特色的风土人情从天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藏区儿女与内地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弘扬“两路”精神,激扬理想信念,推动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求确保到2020年,西藏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地球上离天最近的地方,正涌动着热情,充满着希望。

  这是党中央对西藏的战略定位——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从“两个屏障、四个基地”的战略定位来审视,今天的西藏,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等诸多困难和挑战。

  站在新的起点上,西藏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奔跑,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进小康,尤需交通先行。

  “我宣誓,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8月9日上午,武警交通部队官兵以“缅怀筑路先辈丰功伟绩,立志扎根雪域再立新功”为主题的瞻仰、宣誓活动,在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下举行。

  “重温厚重悲壮、震撼人心的‘两路’建设历史,便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使命的升华!”武警交通第二支队支队长宋晓东神情凝重地说。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发挥好铺路石作用,在全国海拔最高的公路上创造最好的成绩。”“天下第一”道班工区长巴布掷地有声。

  今年9月中旬,新华社“同走进藏路”采访团在翻越二郎山时,遭遇雨后山体滑坡,一块巨石从山顶落下阻塞了道路,沿线十几公里国道从当天下午3点,一直堵到次日中午。这种突发灾害在川藏公路上还时有发生。险恶的地理地貌条件和地质、气候灾害,让这两条进藏公路建了又毁、毁了又建……

  在网上,不少网民发出呼唤,希望川藏公路也能像内地一样,建成高速公路。

  “川藏公路,几乎集中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所有的病害,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雪崩、塌方、滑坡等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破坏着公路畅通。如果我们能把川藏公路修成坦途大道,就没有任何中国人修不了的公路了。”交通运输专家们表示,“如今,我们已经具备实力。随着科技攻关的进步和国家实力的提高,‘十三五’期间,将对川藏公路再次进行大修。”

  破解交通短板的攻坚战正在打响,一系列整治改建工程,让艰险崎岖的老路焕发新生。

  ——在著名的“卡脖子”路业拉山下山路段,经过近10年的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了著名的“业拉山72拐”,丝带般的道路沿山曲折而下,成为沿线著名景点。

  ——在被称为“总修总烂,像久治不愈的‘脓包’”的102滑坡群和通麦天险,避绕滑坡群的102隧道项目还有100多米就将贯通,明年2月可实现通车。新建的通麦特大桥、迫龙沟特大桥目前进展顺利。

  ——在二郎山被称为“全国施工难度最大”的雅(安)康(定)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建设,新隧道将公路的海拔从2200米降至1500米以下,雅安至泸定“生命线”将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常年通车。

  “西藏交通运输仍处于‘爬坡上坎、提档升级、奋力追赶’的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的瓶颈制约。”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坦言,西藏公路网主骨架还不完善,铁路建设任务繁重,民航服务能力需继续加强,国边防交通保障能力亟待提高。“目前西藏74个县中,只有65个通了油路,通畅率仅达87.8%;693个乡镇中,只有346个通了水泥沥青路,不到一半。”他说。

  藏族同胞盼望着有更多的道路通到家门口——2013年10月31日,西藏墨脱县公路正式通车,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成为历史。来自墨脱县的门巴族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曲珍欣喜地说:“原来只在电视广告上看到的小轿车,出现在墨脱了!但是,墨脱县共有7个乡,还有两个乡至今没有通公路。如果能实现乡乡通公路,墨脱人民脱贫致富的步子会迈得更快、更大。”

  急切的期盼,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交通运输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藏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西藏交通运输跨越式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西藏基本建成以拉萨为中心、覆盖六个地市行署(市府)所在地的快速综合运输网络。

  这是6年后雪域高原的出行蓝图,也是世界屋脊上新的交通奇迹——

  公路等级更高。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国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65%,县县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

  铁路里程更长。在拉萨至日喀则铁路通车后,拉萨至林芝铁路也将兴建,干线铁路网初步形成,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300公里。

  民航网络更密。干支结合的民航机场布局网络初步形成,旅客吞吐量达到700万人次,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藏区人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蓝图令人神往,奋进快马加鞭。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全国人民的有力支持,有西藏各族同胞的共同努力,雪域高原必将挥写出更加路通人欢、政兴民和的美好画卷!(新华社记者 陈二厚、林红梅、齐中熙、林晖、刘洪明、樊曦、徐博、赵文君、于文静、刘诗平、秦亚洲、曹婷、范世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