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作者:谭光勇 陈雪佳 来源:南川网
2014-12-25 10:06:54

  

南川: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11月9日,游客开车经过黎香湖专用通道林,前往黎香湖景点。

  近年来,南川区林业局结合旅游通道建设,以造林成景为主,目前,已完成了旅游通道沿线栽植苗木13.34万余株,完成黎香湖专用通道林苗一体化基地2000亩。

南川: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10月22日,一名游客正在拍摄神龙峡风光。

南川: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近日,游客在山王坪景区游览。该景区获批建设我国首个喀斯特国家公园。

南川: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11月5日,市民在石漠化治理后的九鼎山城市森林公园里休息聊天。

  核心提示

  区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了“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三个定位’、实现‘三步目标’”的发展思路,要求南川区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环境保护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坚持生态立区,建设幸福南川,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不是最终目的,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作南川最宝贵的财富,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把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和独特生产力,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南川最靓的名片,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倍加爱护。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精神,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中开发。建设“生态花园”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本期,我们关注的主题是“坚持在保护中开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一轴两片”优化空间布局

  关键词:“一轴” “两片”

  南川区作为城市发展新区,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为加速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规划部门紧扣城市转型发展的主线,启动了城乡总规编制工作,将加快完善南川区规划体系,科学构建包括城乡总规、城区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在内的层级体系和包括总规、控规、形态规划、地标性建筑设计、专业规划在内的实施体系,指导南川区城市发展。

  近年来,南川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主体功能定位,不断拓展规划视野,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围绕主体功能定位,结合区域发展基础,按照“一轴两片、三大功能区”的总体布局,科学划分区域空间,明确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区域内差异化发展。为南川区实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规划支撑。

  “一轴”

  “一轴中部经济带”,为境内G65高速公路沿线,是南川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要区域,重点以工业园区为核心打造全市铝镁材料和精细化工基地,打造机械加工、食品药品、轻工等产业集群;以城市中心商圈和商贸物流园区为核心,打造渝南黔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两片”

  “两片”则分别为北部现代农业区和南部生态旅游区。“北部现代农业区”以大观生态农业园区为核心,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科普农业,建立优质粮油、蔬菜、茶叶、特种水产基地,布局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以农业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

  “南部生态旅游区”建立烤烟、中药材、笋竹等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南川土鸡、“生态猪”产业,积极开发大树茶,借助生态和环境优势发展以避暑纳凉为主的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推进“五大行动” 共享生态新城

   关键词:“蓝天” “碧水” “宁静” “田园” “绿地”

  2013年5月,重庆市政府第10次常务会审议并通过《重庆市环保“五大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7年)》。与此同时,区环保局结合南川区实际情况,坚持贯彻在保护中开发的发展理念,强力实施“五大行动”,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的理念,从创新战略入手,大力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蓝天行动

  主要是“四控一增”,即控制燃煤及工业废气污染、控制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餐饮油烟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增强大气污染监管能力。近年来,南川区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废气污染排放的有关规定,加大落后产能淘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据区环保局监测数据显示,全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持续降低。

  碧水行动

  主要是“四治一保”,即治理城乡饮用水源地水污染、治理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次级河流及湖库水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垃圾污染、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近年来,南川区认真落实次级河流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和巡河制度,推进工业企业废水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规范次级河流流域内生活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建立完善污水处理厂长效管理机制。全区乡镇污水处理厂达到28个,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年处理生活污水462万吨。

  宁静行动

  主要是“四减一防”,即减少社会生活噪声、减缓交通噪声、减少建筑施工噪声、减少工业噪声,开展噪声源头预防。环保“五大行动”开展以来,区环保局对南川区的噪音污染进行拉网排查,全面摸底。对噪声源进行摸底调查和统计,制定噪声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加强不定期监测。以娱乐噪声为重点,对鼓楼广场、盛丰源、北街等地开展噪声污染整治工作。以建筑工地噪声为重点,加强建筑工地施工环保规范化管理。并积极创建市级安静居住小区。

  田园行动

  主要是开展“三项整治”即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投资6280万元,累计完成12个乡镇36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争取上级资金2643万元,启动实施23个乡镇30个行政村的2013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使农村环境大为改观,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

  绿地行动

  主要是实施“三项工程”,即实施生态红线划定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城乡土壤修复和城乡绿化工程。近年来,南川区扎实开展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实施金佛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修编,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目前,全区建成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3.58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合理控制土地开发

   关键词:土地整理 石漠化

  近年来,南川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土地整理

  今年以来,南川区大力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冷水关乡、南平镇、石溪乡等25个土地整治项目,整治面积近11万亩,新增占补平衡指标1.1万亩。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现了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目标,达到了保红线的要求。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推进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打造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经济价值最大化。

  石漠化生态修复

  2005年5月,南川区全面完成了石漠化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南川区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石雷公路沿线及以南区域,面积122604公顷,占辖区面积47.2%,石漠化面积17003公顷,潜在石漠化面积34971.2公顷,非石漠化面积70629.8公顷。涉及东城、南城、西城、三泉、南平、水江等10个乡镇(街道)和乐村、金佛山两个国有林场。

  “在未纳入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区县的情况下,我们就紧紧结合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石漠化治理力度。”区林业局副局长田敏告诉记者,在治理过程中,他们采取放炮、机械挖穴和客土回填等措施,栽植各类植物323万株,其中5厘米以上大苗72万余株,城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1年已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9800余亩,其中种植花椒等经济林木6500多亩,2011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实现了既绿了山又富了民,生态、经济双赢的效果。

  2012年初,重庆市正式将南川区纳入2012~2014年阶段工程15个建设区县之一。规划3年在马尾溪等6个小流域完成治理岩溶面积158.69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53.01平方公里,投资3409万元。

  “3年来,南川区已在马尾溪、福南桥、永隆山、梅子溪、肖家沟、五条小流域范围全面完成2012年和2013年的建设任务”。田敏说,如今治理岩溶面积152.5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42.9平方公里。实施林业植被恢复项目人工造林531公顷,封山育林3196公顷。实施水保项目整治坡耕地202公顷,配套建设蓄水池40口,渠堰5.5公里,田间便道6.6公里。2014年项目在11月份已全面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50%工程量。

  期间,区林业局依托石漠化治理开发了花山公园和九鼎山公园两个城市生态公园,给城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观光的场地。同时,结合产业惠及了民生,发展栽植晚熟李子基地6000亩,盛产期李子可达24000吨,产值可达近2亿元。围绕城市巩固了城周屏障工程的成效,实施了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37000亩,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变起了促进作用。结合旅游,打造了新的游玩基地,在东城街道东金华、三秀、大铺子等村(社区)结合“南川油菜花节”,打造了2500亩李子花观赏基地和水果采摘体验基地。在南平镇围绕神龙峡景区,打造了2000亩桃李花谷。

  “目前,我们已编制好了《2015~2020年阶段实施方案》,拟在水江、三泉、金山3个片区9条小流域范围内计划6年时间实施岩溶面积治理300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00平方公里,拟投资6430万元。”田敏向记者介绍了他们下一步的计划。

  建社生态公园 推进生态花园

   关键词:喀斯特生态公园

  11月,南川区成为全国首批、重庆市首个国家生态公园试点建设区县,将建成全国首个喀斯特生态公园——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面积10945亩,其周边有生态石林4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山原喀斯特地质地貌,发育范围广、形态齐全,是目前国内已探明的面积最大、特色最显著的生态石林之一。

  “我们下一步将把国家生态公园建设作为南川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展示林业建设成就、完善生态保护体系、服务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此项工作的进展,为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探索示范。”区林业局副局长唐军说,目前已确定了发展战略、规划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期限、功能分区。

  建设期为2014~2025年,共12年,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根据山王坪区域现有地质地貌特征与森林资源特点,该区域分保护保育区、生态旅游区和管理服务区三大功能区。其中保护保育区包括核心区保护保育小区、缓冲区保护保育小区;生态旅游区包括石林核心游览小区、铁厂坪户外拓展长廊、神峰岭休闲体验小区、打柴岗景观资源培育小区、生态旅游保育小区。管理服务区包括九小村管理服务小区、点将台服务小区、大交岩次入口管理小区、铁厂坪服务点等。

  唐军告诉记者,他们依据山王坪良好的区位与自然气候优势、世界级石林景观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物种基因库、罕见喀斯特生态修复成果、适宜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环境,提出了“石林主导、文化驱动、树立品牌,多元化发展”战略。

  以山王坪区域石林与植被景观资源为基础,喀斯特石林——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喀斯特科普宣教与生态文化建设为内涵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利用途径,建成集喀斯特生态保护保育、科研与科普宣教、生态观光体验、避暑度假于一体的国家喀斯特公园,为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新途径,为全国喀斯特地区生态保护与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全国喀斯特类的公园建设规范提供依据。

  充分利用山王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及其周边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以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保育为核心,合理利用喀斯特景观资源与生物资源,完善公园保护、科普和基础设施,将山王坪建成全国喀斯特石林地貌景观博物馆和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避暑度假胜地、最具特色的自驾游露营地和户外运动基地;区生态旅游与生态建设标志性工程;整体形象突出、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石林独特、地域文化浓郁、具有生态观光、避暑度假、科普教育、户外拓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喀斯特公园。

  (谭光勇 陈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