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环保法庭的“环保司法”梦

作者:姜潇、闫起磊、孔张艳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2014-12-25 15:08:08

  2010年12月30日,贵阳一家造纸厂的老板因为偷排污水被告上法庭。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告状的居然是跟他扯不上任何关系、远在北京的中华环保联合会。这是我国第一起进入审判程序并且环保组织诉求得到法院支持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尽管司法大门已开启,但真正畅通法治渠道解决环境纠纷仍面临重重困难。“由于许多环境案件的受害方是老百姓,因受环境诉讼成本高、举证难等原因,很多污染受害人宁肯‘信访’而不‘信法’。有时我们的环保法官还要到现场,开展实地调查,协助受害人举证。山区条件恶劣,与排污企业斗智斗勇,有时候一个案件要来回跑好几趟。”罗光黔说。

  比如,许多排污企业夜间偷排,法庭工作人员不得不摸黑赶到排污现场,等自然光源足以支持录像后再拍照、取样,这些搜集来的排污证据,有力地保证了环境案件的顺利审理。

  2013年3月1日,为更好地服务于贵阳生态文明建设,清镇环境保护法庭正式更名为“生态保护法庭”,以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醒目的横幅悬挂在法庭的楼前。7年来,罗光黔和他的同事们也在边办案边钻研,不断加强对环境知识的研究。如今,他们每个人不仅是法庭法官,还都成了环境问题专家。

  “当初听说要来这里工作,待遇降低,又是郊区,还打过退堂鼓。现在,我真的挺喜欢这份工作。”罗光黔突然认真地对记者说,“我们自己也要喝干净的水、吃安全的食物、呼吸清洁的空气,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关乎我们的家人和整个社会,我们在做一件有利于人民生命安全的大事。”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设立了百余个环境保护法庭、合议庭或者巡回法庭。今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也成立了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庭。

  “办案不是目的,通过司法手段,切实解决环境问题,实实在在为环境保护出力,才是环保法庭的意义所在。”罗光黔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