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脸回家”的年轻人多些宽容

作者:陈媛媛 来源:济南日报 
2014-12-25 15:08:27

  临近春节,在外漂泊的亿万年轻人将踏上归乡的旅程。对他们中不少人而言,“回家”既让人感到温暖,同时也感到一种压力。相对于父老乡亲很高的期待,“没脸回家”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感受。这种心态需要关注。(12月24日《人民日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唐诗,写尽了游子独在异乡过节的漂泊寂寞之感。特别是在过年——这个我们中国人最传统的节日里,谁不想跟父母亲朋围炉夜话、共享天伦?可是,诸多在城市里讨生活的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工作不久的农村大学生们,却常感近节情更怯,不敢回家过年。

  为何感觉不敢回家,说到底,还是年轻人觉得自己混得不好,没脸回家。在外奔波一年,过年与亲戚朋友坐在一起喝酒拉家常,大家问得最多的就是去年赚了多少钱?单位效益好吗?在城里买房买车了吗……在普通乡人的眼里,农家子弟鲤鱼跳龙门考上大学后,往往意味着好工作、铁饭碗,在城市过上了光鲜的生活。可最近大量数据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逐渐萎缩,农村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这些年轻人一无社会资源、二无家庭背景,一时很难在城市里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城市里的房价每平方米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不少农村来的年轻人只是挤在地下室里的“蚁族”。面对同乡好奇的询问,他们自然会觉得脸上无光,让家人失望,因此也就不愿回家过年。

  不敢回家,还因为回家要花钱。年轻人在北上广讨生活,家在边远山区的小村子里,回一趟家,有人光路费就要花费上千元。而且,回家过年走亲戚不能空着手吧,三大爷二姑妈,每家稍微意思意思,一两个月的工资可能就没了。因此,年轻人不敢回家也的确有经济上的考虑。

  不回家过年,不是感情上不想回,而是经济上不允许回,心理上不敢回。所以,面对“不敢回家”的年轻人,社会要多些宽容、多些理解,不能一味苛责他们冷酷薄情,对待家人自私冷漠,而要看到农村社会攀比之风对他们造成的心理覆压,看到他们在城市里求学、谋生的不易,看到社会上升渠道的逼仄。

  不过,年轻人也别压力太大,没必要非混出个样子来才回家过年。面对乡人的询问、亲戚的“关心”,不妨多点自信,大可充耳不闻或者化为自己努力前进的动力。资中筠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社会上并不是说你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就永远没有出路,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升的空间还是有的。年轻人不能以此为借口而不努力。”年轻人也不要以社会压力太大为借口而忽视了亲情,一边努力奋斗、一边回家看看父母,这不矛盾。其实,不管你混得咋样,都是父母的孩子,父母永远都不会嫌弃。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千万别等到子欲养时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