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理工男:追梦“一步之遥”的绿色未来

作者:钱芳 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2014-12-25 10:39:11

  http://www.xinhuanet.com/video/xbsp/page1.htm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274125 新华网南京12月25日电(钱芳/文 应康伟/图) 现如今“新能源”这个词儿热得发烫,如果要列举,很多人会想到太阳能、风电。而说到氢能源,想必很多人会觉得陌生。氢能源是目前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之一的清洁能源,今年29岁的关中杰正在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该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光催化分解水制氢。【详情请戳】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如同它的字面意思一样,是一种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氢能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包括物理、化学、材料等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因此,关中杰和他的师兄弟们,可以说个个都是“学霸”。他们这些博士生大部分时间花在“宿舍—办公室或实验室—食堂”这标准的三点一线间,看上去学习生活很是单调枯燥。学霸、没情趣、宅……这些都是网上用来形容“理工男”的,如果硬要一一对照,他们条条“躺枪”。

  “博士生和硕士生不同,需要发表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否则毕不了业,压力非常大”。关中杰说他们平时很忙,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晚上十点多。因为没有什么空闲时间,他自己除了上网看看新闻,或者听听音乐放松一下,几乎没有其他业余爱好。至于个人情况,关中杰说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单身——还是因为没有时间。不过他自己倒是有女朋友,是他的大学同学。但要结婚买房,就不太现实了,“哪买得起啊!”关中杰每个月补助加起来大约有两千多元,一大半花在吃饭和住宿上,剩下的再买买日用品什么的,不过,他说一个人的话倒也足够开销。

  科研不等人。这一研究方向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加大研究力度,“如果你慢了,就被别人领先了”。一年中,关中杰很少有假期,深感时间不够用。他说,论文发表了,用奖金请大家一起出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是他们博士生之间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对了,上回我们集体去电影院看了部惊悚片儿,好像叫……《夺命地铁》,哎,那也是好几个月前了。”“师兄,什么时候咱再组织一次啊?”一旁的小师弟徐哲眼巴巴地插话问道。

  徐哲和关中杰是河南老乡,还是云南大学的校友,两人关系颇为亲厚。对于刚念博一的徐哲来说,面对还有些遥远的毕业压力,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气。“这点儿自信咱还是有的!”他笑嘻嘻地说。而对于业余时间的分配,他则搬出了导师的教导:“老师经常鼓励我们要走出实验室,到外面多看看,他说换换环境可能思路就打开了。”徐哲爱看历史书,最喜欢先秦史,最近在看《三国志》,“这不来南京了吗,想去书中提到的那些地方转转”。不过,说归说,他和师兄截至目前,连南大都还没抽出时间逛个遍。

  关中杰他们办公室的白板上醒目地“蹲着”两只眼神特囧的猫咪,是隔壁的小师妹画的,为这个坐满了理工男的小房间增添了些许情趣。仔细算算女同学的人数,关中杰好不容易才确定,“对,有四个,不是三个”。

  凤毛麟角的女生在一群理工男里,总是显得格外亮眼。正在读研三的钟玉姣人如其名,身材娇小,文静秀美。对这个专业而言,相比博士生,研究生的毕业和就业压力要小很多。钟玉姣已经在老家的专利局找好了工作,就等着毕业了。谈及于此,她整个人都透着轻松和喜悦,做师兄的也由衷地为她高兴。不过想想自己面临的就业压力,关中杰又有些忧心,“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找工作吧”。水制氢的研究目前还没突破到实现产业化的阶段,就业空间还很小,放在他们面前的就业出路主要有两条,要么“转行”去专业相近的比如光伏企业,要么是留在高校继续从事水制氢的研究。出于对水制氢研究前景的自信与自豪,关中杰并不想“转行”。“你想啊,水制氢产出的氢气消耗后最终生成水,它不像石油,燃烧后会释放出污染气体。氢气是清洁能源,这样还实现了循环再利用,多环保啊!”说得兴起,他不由自主拔高了声音,两眼亮晶晶的。

  如果能够实现产业化,那么“光解水制氢”专业无疑是个“香饽饽”。但在这个“如果”变成现实之前,关中杰他们能做的唯有埋首研究。这项课题的攻关是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三五年内能解决的。所以,事实上,他们现在所做的努力,更多的是为师弟师妹们的研究做铺垫。对此,小师弟徐哲很有感触。他说在平时的学习中,师兄们给了他很多指点。比如现在实验室里很多仪器都是师兄他们自己琢磨着组装调试的,那些“别别窍”师兄们总结后无私地传授给师弟师妹们,帮大家少走了不少弯路呢。对于小师弟的夸赞,关中杰挠挠脑袋,呵呵一笑。

  在研究中心大楼的走廊里,有一块大大的告示栏,彩色磁贴标注了每个人当前的动向,或是在办公室,或是在实验室,密密排列的磁贴虽然凝滞不动,眼前却似乎就幻化出热腾腾的忙忙碌碌的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事新能源研究的人是最“吝啬”的人,他们煞费苦心的是如何消耗这个地球上最小的甚至是负的代价去为人类换取最大的能效。出于这样一种情怀,牺牲些许个人情趣,或许也是一种“能量守衡”的必然吧。

  关中杰说,科研需要有耐心、需要耐得住寂寞。一百次的试验里能有一两次成功他就很开心了,想要急功近利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在一次学术交流大会上,有位院士曾用“抗战”比喻光解水制氢的研究:“闪电战”是打不赢这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大战役的,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段阐述让关中杰记忆深刻。现在摆在整个研究中心面前的难题是提高催化效率及稳定性,推动产业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光解水制氢技术后,人类离清洁能源的梦想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步之遥仍隔着万水千山。不过,即便三五年走不到,但还有下一个三五年;当师弟师妹们成长为师兄师姐,又会有新的师弟师妹继续征途,这万水千山总有一天能跨越,只要向前向前。科学的迷人之处在于无数的未知与发现,而人类的未来不就是包含在这充满希望的“向前向前”之中吗?!

科研理工男:追梦“一步之遥”的绿色未来

实验室一角

科研理工男:追梦“一步之遥”的绿色未来

关中杰在介绍热分析仪。光解水制氢需要化学、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基础。

科研理工男:追梦“一步之遥”的绿色未来

徐哲在观察电催化剂制备实验现象。

科研理工男:追梦“一步之遥”的绿色未来

钟玉姣在实验室里进行光电化学测试所需溶液配制。

科研理工男:追梦“一步之遥”的绿色未来

对科研人员来说,要有经受得住失败的承受力,要耐得住寂寞。

  203.192.6.141/data/cdn_transfer/88/E7/88553fa28c763418bd6343ba482a9b4d06fb88e7.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