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腐成“滋腐”根在“头痛医头”

作者:张枫逸 来源:兵团日报 
2014-12-25 15:08:27

  最新一期《文汇学人》刊登了一篇谈“报销噩梦”的对话体(两个虚拟人物),犀利吐槽高校科研经费体制。“明明在家门口就能买的东西,比如纸笔、文具什么的,因为没有正式发票,只得去大商场……本是为了杜绝腐败的措施,却明显成了新的腐败途径,造成学人精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12 月21 日《钱江晚报》)近年来,科研经费腐败问题触目惊心。中国科协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为此,有关部门订下各种严格的规定,希冀堵住虚假报销的缺口,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因为无法刷卡,人们只能舍弃价格便宜的打印店、私营书店,转而选择大商场,东西贵不说,还要多跑路;买一包打印纸,也要通过复杂的申报、采购程序,多花些冤枉钱。治腐成了“ 滋腐”,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与浪费,这显然说明我们的监管出了问题。

  诚然,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科研经费也需要加强监管,不能由其随心所欲,但这种监管不能是简单机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报销环节容易出问题,就制定一系列繁文缛节的标准,甚至细化到每月经费必须花掉百分之多少,单项经费超过多少需要登记。事实证明,用这些条条框框来约束人的行为,只能是一厢情愿,难以从根本上堵塞虚开发票、虚假报销的漏洞,同时也在客观上导致了“买贵不买对,合法不合理”的尴尬。

  正如文章所谈到的,“要想让鸡多生蛋,生好蛋,办法有很多,但最不好的办法只有一种,就是苛刻地限制它的饮食方式”。科研防腐,不应只是揪住经费报销本身做文章,而要从源头改革科研机制,从项目立项、审批到评价,建立起一整套“大监督”体系。

  首先,开门立项,实行招投标。《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9)》显示,在申报过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的科技工作者中,41.8%的人认为财政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的问题,38.4%的人认为存在“ 审批程序不透明”的问题。科研立项不能搞“ 闭门造车”,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公开招投标,借助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挤掉虚报水分,避免科研欺诈。

  其次,公开透明,监督全过程。与我们对科研经费报销管得过宽过细所不同,国外科研项目往往给研究人员比较大的自主空间,却没有出现严重的科研腐败,原因就在于所有科研经费开支完全透明,每一项开支的细目都可查。监管的最好做法就是公开,只有全程信息公开透明,一眼就能看出科研经费是否花在刀刃上,才能消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此外,专业审核,评估含金量。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制度的审查,更要强化对项目含金量的专业审核。正如文章所言,“管理部门是代表国家和纳税人的买主,货不好可以不要,可以责成研究者退款,甚至可以先货后款。”当科研成果性价比不高,就要面临追回经费甚至被调查追责的后果,这无疑能起到很大的震慑作用,让相关人员不敢贪污挪用、随意挥霍科研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