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鼎是谁?四川大学教师。23日之前,恐怕许多人都没听说过他。随着他的“自白书”在网上热传以及媒体的跟进报道,周鼎火了,俨然成了网友心目中的大学体制抗争者。
自媒体时代,网络上传播着各式各样的“自白书”,然而周鼎的“书”不局限于“自白”,更多是对大学体制现状的炮轰。必须承认,当前的大学体制确实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行政化、科研重数量轻质量、职称评定不够科学,等等。这些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也是大学改革的指向所在。在这些问题上,从来不缺乏炮轰者,且往往能赢得满堂彩。周鼎认为,“一所高校就是一座衙门”“院长是包工头,教师是搬运工”“最牛逼的教师是拥有最多科研经费的人,而不是拥有最多学生听众的人”……如此言辞激烈,或许正应了他那句“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同时也赢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支持。不过在我看来,周鼎的炮轰新意不多,不过是再一次将问题指向“体制”。面对一个不完美的大学体制,周鼎当然有不满和指责的理由,这也是体制改革和完善的动力所在。
然而,周鼎所说的问题能完全归咎于体制吗?从“自白书”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是一个潜心教学一线的人,而且深受学生欢迎,但因科研成绩太少而在职称晋升上失利。问题再次指向职称这一老话题,职称的制度设计或者说科学化水平确实有待商榷,我至今清楚记得大学时有一位老师因为没有评上教授而跳楼。显然,周鼎老师比较坚强,他选择了公开表达不满,指责学校“重科研、轻教学”,进而炮轰整个大学体制。四川大学果真轻视教学吗?作为旁观者很难下结论,但我想说周鼎能先后荣获“川大第六届本科教学二等奖”和“川大2014年唐立新教学名师奖”,岂不是学校重视教学的体现?岂不是对于周鼎的肯定?假如职称评定不考核科研,或许这样能满足周鼎的愿望,但对于那些爱好科研的老师、教学科研两不误的老师公平吗?他们能答应吗?他们会不会也炮轰?
登上过《百家讲坛》、获得过诸多荣誉、“选课人数差不多能把系统给搞崩溃掉”,这本身就是对周鼎的莫大肯定,也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敬佩他的地方。但不能因此就否定科研、淡化科研。当前科研工作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这与自己是否重视科研是两码事。你完全可以坚持自我,不要数量要质量。倘若你选择只要教学、不要科研,就必须为此承担后果。因为科研是职称晋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哪一个国家、哪一所学校都是如此,这在研究型大学里面占据的分量更重。有的大学甚至规定,一定时期内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就将被淘汰。大学教师,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教师,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周鼎老师“用三周时间准备三学时课堂内容”的精神当赞,理应在职称晋升上有更多体现。但因此就把失利原因算到职称制度、科研问题、大学体制上,未免有失偏颇,因为这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体制”历来都是一个问责的极好理由,它呈现出的永远都是一个不完美的状态。因此,有时候我们习惯于把一切原因都归咎于体制,这也往往能赢得大多数人的同情和支持。但这样的逻辑联系有时太过简单,甚至成了为自己卸责的绝佳借口。事实上,有许多事情虽与大的体制背景有关,但更与个人的选择有关。体制原因是一个筐,但并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面放;炮轰不完美体制固然不会错,也固然会赢得喝彩,但有时会掩盖问题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