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成功煽情80后集体回忆初恋

作者:希达 来源:网易娱乐综合
2014-12-25 14:37:38

  改编青春文学蔚然成风,成风的原因在于成功例子不断,从海峡那边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这边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系列,都是话题和票房兼具。《致青春》赢在怀旧,《小时代》拍出拜金90后,《匆匆那年》则是非常典型的80后青春回忆,在这个青春和回忆皆可消费的时代,可以说是和观众产生情感连结的绝佳题材。《匆匆那年》作为一部校园青春片质量合格,青春片该有的MV唯美风格,美貌男女主角,校园恋爱必备的单车骑行和体育竞技各种元素一应俱全,外加简直非常走心的煽情路线,可以很负责地赚取80后观众的一把热泪,是张一白近年拍得比较认真的一部作品。

  在80后即将跨入35岁之际,《匆匆那年》的一开始就是一帮80后被90后叫成大叔大婶的自嘲。《匆匆那年》的视角是回忆型的,从男主角陈寻的角度出发,表现的青春完全是回忆中的青春,女主角方茴在阳光下发光的头发,丁香花盛开的校园,某个瞬间在记忆中定格的永恒……导演张一白成功抓住了回忆最美这一点,所以诟病《匆匆那年》表现的1999年的北京高中生活是否真实细节是否到位毫无意义,只要够美,只要TOUCH到了你的回忆的某个瞬间,就足够了。

  所谓校园恋爱,总逃不开我喜欢你你喜欢他他喜欢她这些套路,陈寻和方茴金童玉女式的搭配则更不能跳出年轻任性不懂事的逻辑,喜欢了玉女又被流浪型女歌手吸引,许下自己无法兑现的承诺,为了气对方伤害自己,情节堪称俗套,但去电影院的观众想看的就是和自己的校园时期相去不远的故事。在满足观众的共鸣需求这一点上,张一白完成得很好,不仅拍出个人化的伤痛情绪,也提供了1999跨年、北京奥运申请成功、世界杯等集体回忆的情节。其中尤以5人共看世界杯一场戏拍得较好,高中清纯小团体进入大学后各自变化的四散崩溃在此成真,堪称影片高潮。和《致青春》的校园社会前后两段相对割裂相比,《匆匆那年》从高中到大学到现在的不同部分处理得较为完善,并无不通畅感。而和《小时代》的业余性,并无可比性。

  校园青春,如果说我们暂时还拍不出岩井俊二《情书》级别的审美和趣味,但从若干年前的一片空白,到如今的不断涌现,我们逐渐在进入一个如何去追求大众审美的阶段,小众精英的分支阶段目前还很遥远。《匆匆那年》作为一个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并不丢人。

  原标题:《匆匆那年》:成功煽情80后

  (希达)